中國式QE─央行間接釋金,已然成型

中國領導人目前愈來愈依賴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QE),來落實振興經濟計畫。但人民銀行並不直接對所有銀行
中國領導人目前愈來愈依賴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QE),來落實振興經濟計畫。但人民銀行並不直接對所有銀行釋放資金,而是對一些執行政府政策的銀行釋金,來支持政府推動的計畫。人民銀行不買股票,而是支援政府基金以穩定股價;不從市場買進地方政府公債,而是接受這些公債作為擔保品,並鼓勵銀行購買地方公債。
經濟日報報導,這種「中國式QE」,並非執行全面的寬鬆政策,目的是防止債務再度激增。人民銀行只扮演「後盾」的角色,而不直接印發鈔票,也不直接購買資產。在作法上比美國及日本溫和得多。
中國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進一步下降,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只有央行目標3%的一半;出口降幅超過預期,主因人民幣強勢及歐洲需求疲軟。這些數據都凸顯出中國經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中國當局雖未公開宣布,但實際上已由央行間接支持財政擴張政策。政府將出售數兆人民幣的「特別」債券,人民銀行對國營銀行提供資金來購買公債。例如由中國開發銀行及農民銀行發行債券,人民銀行則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提供資金,購買債券。
中國這種作法是「間接融資」,以免使中央政府的債務負擔加重。2008年時央行曾大幅擴張信用,結果造成借貸過高,如今政府又需重整當時遺留的債務。而且當時釋出的資金都被用來購買既有的資產,國內生產毛額(GDP)並不會因此而直接增加;因此央行從2012年起便針對特定目標放鬆信用,以增加產品及服務的產出,亦即將資金直接投放到實體經濟部門。
美國及日本央行當初是因為利率已經趨近於0,才採取量化寬鬆措施,但人民銀行擁有更多工具。例如中國目前的基準放款利率為4.85%,存款準備率高達18.5%,都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專家指出,中國並未出現危機狀態,因此央行不需要干預太過;從定義上講,由於央行並未擴大資產負債表,因此還不算真正開始實施量化寬鬆。央行只是打開了借貸之門,但尚未「對市場強力釋出資金」。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