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總裁爭奪戰打響 歐亞各執一詞

週四﹐美國表示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長久以來的繼
週四﹐美國表示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長久以來的繼任準則﹐對新興市場官員要求在IMF擁有更多權力的日益高漲的呼聲避而不談﹐推動歐洲任命下一任IMF總裁的努力。
被指對紐約一家酒店女服務員實施性侵犯的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於週三晚些時候宣佈辭職後﹐國際社會爆發了IMF總裁爭奪戰﹐各方都想獲得這個全球緊急貸款機構的最高職位。
依據IMF 60年以來的傳統﹐應該任命一個歐洲人作為領導者﹐但該職位出現空缺正值長期平衡的全球經濟力量出現轉換之際。新興市場國家認為他們新生的力量應該反映在IMF的高級管理層上﹐希望在IMF說話更有分量。IMF的職責是引導數十億美元的流動來穩定全球經濟。
泰國財長Korn Chatikavanij週四接受電話採訪時說﹐IMF由歐洲人管理這個傳統毫無邏輯﹐世界在過去三四年取得了重大發展。
但歐洲人說﹐由於急需解決主權債務危機這個全球經濟的最大威脅﹐應該讓歐洲人擔任新總裁。法國、意大利和德國週四都說應讓歐洲人繼任。
作為IMF最大的股東﹐美國並未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呼籲。儘管美國官員支持20國集團“公開、透明和擇優選拔過程”的承諾﹐但這句話並未反映出現行的IMF總裁的選拔過程有何改變﹐IMF現在的流程是討論新總裁應具有的資質、要求各國提名然後從候選人中選出一個總裁。美國和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在IMF執行董事會有多數投票權。
週四﹐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表示堅持這一方選拔方式﹐他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希望看到通過公開的流程迅速選出繼任人。美國官員正在等待其他國家提名候選人﹐目前尚未對可能的候選人公開表態。
曾在歐巴馬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時期擔任財政部官員的杜魯門(Edwin Truman)說﹐美國在選拔過程中保持中立、而非幫歐洲說話﹐這是很重要的。這意味著﹐美國可能不會支持一名歐洲候選人﹐除非這個人在歐洲以外地區獲得廣泛支持。他說﹐2000年﹐歐洲提出擔任總裁的最佳人選為德國的Caio Koch-Weser﹐遭到美國的反對並最終被踢出局﹐原因是他無法拉攏歐洲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最後由另一名德國人克勒(Horst Köhler)當選總裁。
週四﹐法國財長拉嘉德(Christine Lagarde)出席在巴黎一家超市舉行的活動後離開。在成為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繼任者這一問題上﹐拉嘉德早前得到了歐洲的支持
歐洲各國政府一致推選拉嘉德(Christine Lagarde)當選。她是一名公司律師﹐從2007年開始一直擔任法國財長。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週四晚間說﹐拉嘉德將會是領導IMF的“優秀人選”。
接近拉嘉德的人士說﹐她可能會對這個職位有興趣。她自己曾表示﹐她願意在某個時候回到美國﹐她曾在貝克•麥堅(Baker & McKenzie)律師事務所擔任最高職位。
儘管也有其他包括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在內的歐洲知名人物被提出來﹐但拉嘉德似乎是唯一令各國一致推舉的人選。最近幾天﹐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說﹐IMF下一任總裁應該從歐洲國家中產生﹐因為只有這樣的人選才最瞭解歐元區債務危機。
IMF董事會的一位印度董事維爾馬尼(Arvind Virmani)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邏輯。按照這種說法﹐一旦出現亞洲危機﹐那麼總裁就應該從亞洲國家中產生。一旦出現非洲危機﹐總裁就該從非洲國家中產生?
週四﹐IMF執行董事會(executive board)開始了為期兩天的會議﹐商討遴選總裁一事。IMF代理總裁、美國人利普斯基(John Lipsky)說﹐我們希望能儘快開始遴選。他同時宣佈執行董事會正在討論以便為遴選過程設定框架。
一位候選人只要獲得董事會24位成員國簡單多數投票即可當選總裁。董事會成員國的投票權份額大致是由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權重決定的。當然份額會偏向歐洲﹐ 因為歷史上歐洲經濟的體量曾大大超過亞洲。歐洲擁有35.6%的投票權份額﹐亞太地區擁有20.93%﹐美國一國獨大﹐擁有16.8%。
根據長期以來的傳統﹐美國人通常擔任世界銀行的總裁和IMF的二把手﹐而歐洲人通常執掌IMF。
利普斯基說今年8月任期結束後﹐他將從第一副總裁的職位上離任﹐美方官員將有可能推選一位美國人填補他的空缺。如果歐洲最終交出了IMF的頭把交椅﹐那麼美國也可能喪失其在IMF的特權。
歐洲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說歐洲大陸面臨最急迫的問題是必須儘快確定總裁人選。此番言論可能有利於歐洲候選人﹐因為眼下最最明顯的候選人來自歐洲。
週四來自亞洲國家的一系列聲明似乎旨在防止任何匆忙任命歐洲候選人的決定。菲律賓財政部長普里西馬(Cesar Purisima)說﹐亞洲作為全球經濟的一個增長引擎意味著亞洲人應該執掌IMF。
由於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普里西馬在聲明中說﹐沒有比眼下更合適的時機讓亞洲人領導IMF這樣一個受人尊敬的組織。
泰國財政部長Korn Chatikavanij認為﹐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人知道如何應對金融問題。那場危機首先在泰國爆發﹐然後蔓延至東南亞各國及以外的地區。他說﹐我們都有親身體驗﹐而斯特勞斯-卡恩和IMF從他們過去在處理亞洲事務時犯下的錯誤中汲取了教訓﹐為此他們應該受到表揚。
墨西哥也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墨西哥現任央行行長、IMF前副總裁卡斯滕斯(Agustin Carstens)。墨西哥財政部長Ernesto Cordero告訴記者﹐他認為卡斯滕斯是IMF總裁的“最佳人選”﹐並說應該擇優遴選下一任總裁。
其它已浮出水面的人選包括南非前任財長曼紐爾(Trevor Manuel)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前任主管、土耳其人德爾維什(Kemal Dervis)。
【華爾街日報 / SUDEEP REDDY/GERALDINE AMIEL/DAVID GAUTHIER-VIL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