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條件實施內閣制嗎?

2015-07-02 09:44:57   1324

要不要在台灣實施內閣制,雙方的辯論一直像這樣地進行:***正方:內閣制才能解決總統有權無責,領導人民

要不要在台灣實施內閣制,雙方的辯論一直像這樣地進行:

***正方:內閣制才能解決總統有權無責,領導人民意支持度剩10%卻不肯下台的僵局。

***反方:總統直選了怎麼可以實施內閣制?

***正方:歐洲像冰島等近10個直選總統國家,憲政運作上和內閣制沒有什麼兩樣,台灣為什麼不可以?

***反方結辯:歐洲有深厚的民主文化,那些直選總統的國家,內閣制已經有幾百年傳統了,台灣沒有這種政治文化傳統。

反方的最後一句結辯,簡直是說台灣人的政治文化很沒水準,所以不配實施內閣制。在公民民主意識高漲的今天,提出這麼一個存心氣死人的結辯實在很有勇氣,但是未免太經不起檢驗,太不智。

談到內閣制要「傳統」,請先看看中文《百科通俗版》怎麼介紹內閣制傳統

東方,「 明朝政府便制定了內閣制。 這一政治體制比西方早了至少兩個世紀。明朝的內閣制被英國人學習…在後來西方的啟蒙運動時,伏爾泰等人也無不讚歎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完美,…必須肯定的是,明朝內閣制的確影響了西方的政治體制改革。」

說法很離譜吧,就像說日本的櫻花來源是中國的喜馬拉雅山一樣。但是不要把這説法當成無釐頭,因為:

的確,明成祖即位後就正式開設「內閣」,命大學士入閣參贊,此後的皇帝,大學士入內閣典掌機要,閣權愈來愈重。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若是得到皇帝寵信,職權可比以往的宰相。嘉靖以後,內閣權力更大,朝位班次列六部尚書之上。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每日晉見皇帝,共同議政,名叫軍機處,實質仍然是明內閣的延續。

明清的內閣制是由天子直接獨攬大權,當然和現在民主國家的內閣制不相同。但是,不要忘了,英國17世紀末光榮革命前夕,詹姆士二世開始,在寢閣共商國是的內閣成員也同樣是英皇的親信參贊,和今天民主國家的內閣沒有相同的地方,反而和大明帝國內閣,大清帝國軍機處沒什麼不同。

英國的內閣,後來權愈來愈大,又從向歸負責變成向國會負責根本是違背了詹姆世二世設置的「內閣傳統」,演變的關鍵也不是基於什麼民主理念,而是始於1714年從德國來當國王的喬治一世英語不通,沒有興趣主持內閣會議才逐漸造成的。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內閣制形態初成,但所謂內閣要得到國會信任的「傳統」要等到1742年,首相羅伯特.沃爾伯失去下院多數的信任,被迫率內閣全體辭職和1784年小威廉.庇特為了對抗保皇黨解散國會,兩件事合併,掌權內閣的信任對象才從皇帝轉移到國會。至於英王可以稱為虛君那已經是19世紀了,縱使走到這一步,英國的「民主」仍然是貴族的民主,不是當代民主國家的民主。貴族控制國會上下兩院的大戲要到20世紀才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告落幕。

所謂英國的「幾百年內閣制傳統」真相如此,那麼歐陸呢?

17世紀,在英國由光榮革命開始,一步步走向議會民主的同時,歐陸並不同步,反而逆向發展。歐陸政治上帶領整整100多年風騷的主角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他1661開始親政後絕對君主制成了風行歐陸的主流,這主流要一直風光到法國大革命才和民主革命相激相盪不分勝負。依杭廷頓的說法,人類第一波民主化浪潮是1828年才在歐洲開始,這是才一百多年前的事,那來的歐洲幾百年內閣制傳統?歐洲19世紀末民主持續進歩,男性普選紛紛實施,也都立了憲,有了國會,但是控制政府仍然是君王的首相。議會內閣制在歐洲大陸的傳播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的國家英國和法國向戰敗國輸出了自己的民主政治體系,例如德國才由威瑪共和開始和奧地利一起採用了議會民主制。

無論如何,英國的傳統不等於歐陸國家的傳統;更何況英國的「內閣制」也不是開始於民主的傳統;相反的,英國「民主的內閣制」是向「不民主的內閣制傳統」造反而來的。

現在就來看看文章一開頭提到的西歐幾個直選總統卻被政治學大師薩多里(Sartorial)認為應屬於內閣制的冰島、奧地利等國家的政治「傳統」吧:

葡萄牙:

1820年革命建立短命民主政權,1826憲章重新開啟王權時代,1910年~1926年又是短命民主政權,然後到1974年是法西斯政權,其後是軍事政府時代,1982年才正式成為民主國家。

奧地利:

1867年前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帝國,1867年建立奧匈帝國後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但是和德國一樣談不上是什麼議會內閣制民主國家。

芬蘭:

有長遠地方自治議會傳統,但是先後由瑞典和俄羅斯統治,1917年趁俄國革命才成為獨立國家。1919年才制憲。

愛爾蘭:

1801年後愛爾蘭是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歷經百年政治和武力鬥爭後,1921年從英國獨立建愛爾蘭共和國。

冰島:

1814年之前是挪威國王的殖民地,此後成為丹麥的附屬國。1874年,冰島有限的自治,1918年,獲得了類似保護國的地位。1940年,盟軍佔領冰島。丹麥國王繼續保持法律上的統治。1944年冰島共和國建立。

回顧這幾個國家這樣的歷史後,還要説他們有什麼深厚的議會內閣制傳統嗎?

把一個國家體制選擇受到傳統制約,有「深厚」內閣制歷史傳統才能順利實施內閣制的論述拿到歷史上去對照,會發現的荒謬還多的是:

法國實施內閣制的傳統比較起來還算攸久。曾擁有被希特征服前的70年,和戰後第五共和前的13年,共83年的民主內閣制傳統。至於德國,依據1817年帝國憲法規定,內閣總理由君主任免,對君主負責,不對議會負責,是所謂的官僚內閣制的典型。德國直到一次大戰結束前並沒有什麼議會內閣制經驗,在威瑪政府時期反而有不算短的,走向大總統的半總統制經驗。

過去傳統是那樣,但是現在兩國中,沒有半總統制經驗而有攸久民主的議會內閣制傳統的法國採取了半總統制;相反的,有半總統制經驗而沒有純粹議會內閣制傳統的德國卻乾脆放棄直選總統採取純粹議會內閣制。

不只是這樣,西歐半總統制國家,除了法國外,沒有一個有民主的議會內閣制傳統,但是一開始直選總統的時侯,總統在行政權上就都遠比法國小,到了現在,更清一色向議會內閣制高度傾斜;相反的,法國有長達85年的內閣制傳統,現在權力反而向總統高度傾斜。

這些國家現在的發展簡直都和他們的傳統完全相反。

假使因為傳統的關係,台灣人就是不能和西歐民主國家比,那麼和原先受到比台灣更專制的共產黨統治的後列寧主義國家比吧。這些國家現在半總統制是主流,近20年來他們憲政運作變遷的主流方向正是問內閣制的方向傾斜,如摩多瓦、波蘭等,其中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立陶宛等向內閣制傾斜的程度更已經和西歐的奧地利等國差不多了,假使要說這些仍然是比台灣有民主水準的歐洲國家的話,所以台灣不能比的話,那麼比蒙古總可以了,蒙古正是也同樣的是比法國更向議會內閣制傾斜。

經過這一重比對後,大家不應該繼續以台灣人民政治文化沒有水準當理由反對內閣制了吧。

【東網/林濁水】(作者為政治觀察家) 2015/04/05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50405/bkntw-20150405000517125-0405_04411_001.html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