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兩天三警遭殺 警民對峙情緒升級

2014-12-23 10:57:13   640

紐約殺警案歐巴馬電警力檢討小組主管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致電費城警察局長藍西(Charl

紐約殺警案 歐巴馬電警力檢討小組主管

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致電費城警察局長藍西(CharlesRamsey),對昨天紐約市發生的殺警案表示憤怒。

密蘇里州大陪審團決定不起訴在密州佛格森(Ferguson)槍殺手無寸鐵黑人的白人警察之後,歐巴馬最近任命藍西擔任1個任務小組共同主席,檢討美國各地的警察執勤手段。

白宮發言人舒茲(Eric Schultz)表示,歐巴馬在電話中要求藍西,善加運用任務小組,進一步傳達這類反警行為須被譴責的訊息。

28歲槍手布林斯利(Ismaaiyl Brinsley)昨天走向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執勤的2名員警,從警車外近距離槍殺2人。

佛羅里達州傳殺警 員警查案遭人槍殺


執法官員表示,佛羅里達州1名資深警員今天清晨在執勤時,遭人槍殺身亡;至於在押嫌犯身份及槍殺動機等內情,執法官員未多作透露。

海鰱泉(Tarpon Springs)警方說,45歲的康岱克(Charles Kondek)清晨2時根據傳呼前往處理報案時,在海鰱泉遭人槍擊倒地。海鰱泉位於坦帕西北邊約30哩處。

警方指出,康岱克雖經送醫,仍傷重不治。

昨天下午紐約市也驚傳2名員警,遭黑人不滿分子爆頭槍殺,該黑人槍手最後也舉槍自盡。有關當局說,這名殺警槍手曾在社群媒體上吐露,他或許會為美國警察最近連連執法過當,殺害無武裝黑人事件,尋求報復。

佛州平內拉斯郡(Pinellas)警方表示,海鰱泉殺警嫌犯槍擊後開車逃逸時,撞到電線桿和另1輛汽車,因而落網成擒。

警方沒有披露這名嫌犯的身份,以及康岱克是應何種傳呼,前往查辦什麼案子。

官員指出,康岱克在海鰱泉警隊服務超過17年,在此之前,他是紐約警察的1分子。

族群問題引殺警 美社會緊繃升

繼美國紐約兩名警察昨天遭槍殺後,佛羅里達州今天也傳1名員警遭槍擊,從種族歧視的問題引爆殺警危機,美國社會當前警民信任度脆弱無比,亟待修復。

「華盛頓郵報」形容,美國日前經歷各地一連串的反警示威後,紐約市的兩名警察遭行刑式的槍殺致死,這讓社會間警民對峙的情緒更顯升高。

更難解的問題還有公權力內部的互信脆弱,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現在是紐約警察心中不受歡迎的人物。

白思豪20日當晚到醫院探視殉職的兩名員警劉文建(Wenjian Liu,音譯)及拉莫斯(Rafael Ramos)家人,不但多名警察背向他,紐約市巡警工會(Patrolmen’s Benevolent Association, PBA)主席林奇(Pat Lynch)更點名批評他滿手是血,是殺警慘案的始作俑者。

林奇還說,那些煽動者讓民眾以抗議為名,在街頭行使暴力。

紐約男子賈納(Eric Garner)日前遭警方執法時鎖喉致死,大陪審團決定不起訴員警,白思豪當時說,這是全國沉痛的一刻,他還說,擔心一半血統是非裔的兒子的安危,會提醒他面對警察時要格外小心,當時就已讓許多紐約警察不滿這位市長,認為他的言論火上加油。【中央社】

歐巴馬強烈譴責槍殺紐約警察行為

美國總統歐巴馬強烈譴責了持槍黑人男子在紐約射殺兩名警員的行為。

歐巴馬說,這兩位警察再也不能回家與自己愛著的家人團聚,殺害他們毫無理由。

據悉,名為亞裔劉文健(音譯:Liu Wenjian)和西裔拉斐爾·拉莫斯(Raphael Ramos)兩名警察正駕車執行巡邏職務,坐在車中被突然伏擊,遭到持槍黑人近距開槍射擊,至少一人頭部中槍。

嫌犯伊斯邁伊爾·布林斯利(Ismaaiyl Brinsley)犯案不久後在附近的地鐵站被警察包圍時舉槍自盡。

正在夏威夷度假的歐巴馬總統說,對於在紐約市殺害兩名警察的行為他毫無保留地表示譴責。

他說,「服務並保護我們社區的警員每天都為我們的安全而擔負風險,我們應該每天都對他們懷有尊敬和感激之意。」

仇警事件

紐約警察局長比爾·布拉頓(Bill Bratton)之前表示,兩名警員是「因為身穿制服而成為目標」。

兩人在送院後證實死亡。布拉頓在警方的記者會上說,兩名警員「沒有受到警告,也沒有挑釁—他們是被行刺殺害的。」

較早前,布林斯利曾在巴爾迪摩開槍打傷自己的前女友,並在社交網絡上發佈反對警察不滿的言論。

周六,他在Instagram上發布一張銀色手槍的照片,並寫道:「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發帖。」美聯社還引述兩名警員說,槍手還曾經發帖聲稱要為此前被白人警員「鎖喉」致死的黑人埃里克·加德納報仇。

此次槍殺事件發生在一個警民關係緊張的時期。近日,美國接連有白人警察殺死手無寸鐵的黑人而最終未被起訴,引發廣泛民憤。

這些案件的判決令美國多個地方爆發示威,並且令美國警察與非裔美國人族群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