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會」前夕 馬急推「雙英會」談憲改

「英倫會」前夕馬急推「雙英會」談憲改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主張,馬英九總統回應願邀蔡英
「英倫會」前夕 馬急推「雙英會」談憲改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主張,馬英九總統回應願邀蔡英文入府對話。據了解,儘管蔡英文對此已表態婉拒,但馬英九在聽取幕僚建議後,仍希望國、民2黨主席在國是會議進行「英倫會」之前,先行推動「雙英對話」,就憲政議題交換意見,但形式及可能性仍在摸索中。
馬英九在選後2天即邀請倚重的核心幕僚入府,共同商議當前政治情勢,就未來1年半可以預見的重大議題及馬英九可以著力之處,聽取這群政治智囊的建言。
儘管總統府對蔡英文提出國是會議的主張表示歡迎,有意邀請蔡英文到總統府對話,遭到蔡英文以「全民參與」為由婉拒,但馬英九並未打消雙英對話的念頭,反而更希望能參與憲政議題討論。
據透露,由於蔡英文方面將國是會議參與者定位為朝野政黨領袖及公民團體,使得現在已無黨職的馬英九角色十分尷尬;苦於找不出參與國是會議的適當身分,因此希望在朝野2黨「英倫會」實現前,先行邀請蔡英文對話,便成為馬英九及幕僚思考重點。
參與討論的人士認為,在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已成定局之後,蔡英文的對話優先對象應該是朱立倫,但馬英九卻認為,身為總統不應在憲政高度的議題上缺席。在馬英九及部分幕僚的主張下,下一階段府方將朝尋求雙英對話適當形式方向思考。
馬英九將議題聚焦在「和解」
這項會議分別在12月1日、11日及18日3度舉行,討論內容從較廣泛的貧富差距、人權法治等7大主軸,進一步精簡為世代正義、對外開放等3大議題,更進一步聚焦在馬英九最關切的「和解」議題。
據透露,會中討論的「和解」不只涵蓋廣泛的勞資、貧富等社會對立的和解,更著重於選後如何促進藍綠和解;而近來蔡英文提議廣邀朝野政黨及公民團體召開國是會議一事, 也成為馬英九關切的重點。
但據了解,出席這項內部會議的人均為深受馬英九信任的策士及幕僚,但並不具有決策功能,只是馬英九「聽取建言」的場合,會議內容也只是提供馬英九思考的方向,並非定案。因此雙英對話最終能否實現,府方仍在「摸索可能性」,待馬英九思考有所定論之後,才可能著手推動。
辭黨魁跛腳 馬英九緊抓行政體系
馬英九總統於九合一選後辭去國民黨主席職位,轉而思考剩餘總統任期可以扮演的角色。為此馬英九召開了選舉期間無暇舉行的幕僚會議,就重大政治議題尋求意見。據了解,這項「腦力激盪」會議未來1年半還將繼續舉行,週期則依馬英九視議題需求決定。
風傳媒報導,而在政策方面,儘管馬英九單獨邀請部會首長入府報告的「習慣」不變,但鑑於新閣揆毛治國已經施政重點放在國會與社會溝通,馬英九也相應調整過去先確定政策方向,再要求執政黨團配合的施政模式,尊重行政與立法體系的互動方式。
腦力激盪會議 馬希望聽與會者建言
馬英九承擔敗選之責辭去黨魁之後,除必要公務之外處於潛沉狀態,思考如何在總統職位上扮演積極角色。而在思考過程中,選後2日即舉行幕僚會議,發揮為馬英九爬梳重大政治議題的功能。
據透露,這項內部會議不盡然是傳言中的政治幕僚會議,更像是馬英九與核心幕僚的「腦力激盪會議」。由於會議沒有第一線部會首長出席,加上在核心幕僚之外還邀請了深受馬英九信任的民間策士參與,使這項沒有決策實權的會議影響力反而更為大。
會議由馬英九親自主持,先由親近幕僚簡報近來國政及總統府關切議題,再由與會者提出必須重視或可以預見的重大政治及公共議題。不同於與公民團體或學者專家的座談,馬英九在腦力激盪會議中聽得多、說得少,發言也較過去坦率,直接提出自己希望著力的議題,並希望與會者提出建言。
馬英九過去就經常針對不同議題,邀請特定領域的學者專家入府「請益」,但會議內容僅止於政策研議的參考,落實在實際施政作為上的比例並不高。
然而據指出,選後3場的幕僚會議討論集中在高度政治性議題,並針對馬英九在失去黨魁身分之後如何協調政、黨運作,以及以總統高度促成社會和解等大方向,馬英九也希望藉由會議討論,尋求未來1年半的角色定位。
辭去黨主席後 重心將著眼政黨協調
除了尋求策士建言,馬英九在政務處理上也做出調整。據黨務人士透露,馬英九在辭職後對黨務只能關心、無從過問,未來重心應轉向行政體系,著眼於政、黨體系的協調。
據透露,馬英九基於職責仍會關切施政進度,並向毛治國等行政團隊充分掌握政策思路。但由於毛內閣堅持專業行政分際,更公開承諾「以民意為最高考量」,未來在政策溝通上,將針對國會、公眾採不同對象、不同方式進行,馬英九也無法循過去召集黨團與行政體系共商施政方向的模式,只能尊重行政、立法兩院的溝通。
由於目前仍處於政局變動後的沉澱期,馬英九與黨及行政體系的互動模式尚未確立。幕僚透露,未來若發生重大議題,相信內閣仍會與馬英九充分討論,並不會讓失去黨魁角色的總統「虛位化」。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