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龍共舞的協奏曲(2/5)-中國經濟崛起產生的全球影響力

歷史視野下分析,儘管中國近代的發展上從經濟與技術層面而言,影響力並未及於全球,但中國在西元500年與
歷史視野下分析,儘管中國近代的發展上從經濟與技術層面而言,影響力並未及於全球,但中國在西元500年與1500年間確實擠身為世界級的領導,直到最近五百年內才被歐洲與美洲超越。
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跨國企業在全球運籌經營乃帶動發展的重要行為者,這些跨國企業透過全球資源分工經營策略加速全球朝向單一市場的整合。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城市的發展加快了中國市場參與全球化的速度,並迅速躍升為「世界的最大的製造中心」,現今中國經濟的對全球的影響無論為通貨膨脹、利率走勢、債券殖利率、房市行情、薪資水準、企業獲利乃至期貨價格皆與日遽增,堪稱近半個世紀以來最深遠、最顯著的全球經濟變化
外匯存底高居世界第一,也顯示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能力。2006年6月世界銀行發佈的「2006全球發展金融報告預測,在2012年中國外匯存底將達到2.9兆億美元的規模」;而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預測,如果維持現有政策不變,5年後內外匯存底將達到4兆億美元的規模。回顧1979年前中國外匯存底未超過10億美元,卻在30年後外匯存底由10億美元大幅增至一兆美元,並以持續200美元的速度增加 。巨額的外匯存底反映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對金融的抵禦能力。特別在目前中國持有的外匯存底約佔全球外匯存底的25%,龐大外匯資產的變動與管理,備受各國矚目。
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除本身成功的經濟改革,更存在著環境因素,特別為中國經濟發展並非單純依賴歐美,而是相互依賴的關係。由於中國利用本身在勞動人口上的優勢吸引外資發展經濟,外資的進出卻也導致一些不良的後果,顯示歐美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也依然存在政治力的霸權存在,但經濟全球化分工已達到相當程度,也因此讓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過程並非處於單向的依賴情況 ,而是處於自己與先進國家產生一種經濟互賴的情況。
美國許多企業、進出口商與大型零售都因中國市場的興起而保有競爭優勢,因此在國會殿堂中,也存在利益團體遊說反對國會議員在貿易與匯率上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歐盟本打算針對中國的紡織品進口採取強硬的限制措施,但最終結果卻是在本國紡織貿易商與成衣市場受到衝擊下,最後放下身段採取緩和措施,因若採取強硬措施,只會傷害到在中國投資的歐洲紡織品和成衣商。筆者亦認為,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的需求已經逐漸浮現,此種市場的優勢,更不可能讓中國淪為單方的依賴。
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亦有貿易敏感的影響力。小布希政府執政時期,美國不斷施加各種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20至30%,並引發一場關於人民幣是否被嚴重低估的國際性爭論。事實上,人民幣匯率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話題,中國在世界經濟的話語權也日形顯著,中國需考量到自身經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及和諧的需要,以及東亞各國需要保持長期穩定的經濟發展願望,那麼處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上須深刻考量人民幣匯率度實際已經成為東亞地區各國匯率制度決策的重要因素,這顯示中國的經濟實力在東亞區域逐漸形成強權的地位,人民幣已有成為國際強勢貨幣的準備。
中國經濟成長及生產的全球化,能否有助中國突破西方在地緣政治遏制?霸權國家的經濟可以發揮對世界經濟影響的關鍵作用,並利用他的影響力建立國際社會體制。但憑心而論,中國若想到達到對「國際經濟的原則、官張條例和決策程序」握有實際主導權還需要更強的成長力道。奈伊Joseph S .Nye)指出中國的成長確實引人注目但離平等還差得很遠。而且美國也不能原地踏步,因此中國若想像二十世紀初德國與英國關係般挑戰美國霸權,勢必要走上一段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