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學潮與世代正義

2014-09-30 12:19:08   737

9月20日,我在中央研究院聆聽余英時先生演講。這位德高望重的漢學家有著居高不下的人氣,平日清幽的南港

9月20日,我在中央研究院聆聽余英時先生演講。這位德高望重的漢學家有著居高不下的人氣,平日清幽的南港一時竟有幾分熱鬧。

在以「人文修養」為主題的談話中,余老多次談及公民的修養與民主的關係。並不忘援引今年香港和台灣頻發的學運,用以闡釋何為「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顯然,久居北美的余老對華人世界的關懷一如既往,亦不難看出他對台港青年的擔心與期許。

兩天之後的9月22日,就在余老曾經求學生活的新亞書院(現香港中文大學),萬餘學生站上「百萬大道」。他們走上街頭,走進港府和北京的視線。即日,《蘋果日報》以醒目的標題展開報導,我才猛然意識到,一場社會運動又開始了。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記起餘溫尚存的太陽花學運呢?

從三月到九月,台灣和香港的年輕人們,自己寫了一幕春秋。和「大人們」寫的,不太一樣。

我看見今年到香港念書的朋友,在網路上貼出校園內的醒目標語:「風雨中抱緊自由」。我聽他說他的無奈,那種左右為難,裡外不是人的無奈。作為一個對香港有感情的內地生,在國家認同和在地情感的衝突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採取怎樣的立場,表達怎樣的觀點。

中老年人多數沉默

對於許多在台陸生來說,這種感覺並不陌生。當我們寄望兩岸的青年成為朋友,一些未曾遭遇的困境相伴而生。那場學運發生時,多少台灣學生將對大陸政府的不滿與敵意投射到陸生身上。多少陸生對這些台灣同齡人抱以理解、同情卻無能為力。

在兩場相似的運動中,身在港台的陸生們究竟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和處境?作為年輕人,他們和港台的年輕人們有著許多的共同語言和特質。身為中國人,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身分標識和文化洗禮,對於兩岸三地錯綜複雜的社會脈絡,心懷善意卻並不熟悉的他們,太難明晰。

所以一次次,他們總能在這些同齡人身上看到仍然存在或已丟失的叛逆和勇氣、來自父輩的現實壓力和尋求正義的樸素動機。然而一次次,他們太難和這些同齡人一起,不顧身後的國家和故地,只為一腔書生意氣,或那些同學義氣。

余英時說,香港現在反抗的不是中年人、老年人,都是年輕人、大學生,這是很可怕的。或許我在香港的長輩,就是那沉默多數中的一員,而我同齡的表親,或許早已從百萬大道啟程。這個世界總是逃不過世代矛盾與交替,年輕和年長、激進和保守總是難逃狹路相逢的宿命。

陳思賢說,人覺得自己有尊嚴,是因為我們並非每天都能遇到真正的試煉。時至前夜,在香港引以為傲的核心中環,便有數不清的稚嫩臂膀,站在國家機器的對面,接受試煉。

而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成為一家之主,面對年輕氣盛的後輩,面對他們的訴求和決定。那麼在歷史的關頭,我會挺起胸膛,和他們站在一起,或是迫於生計,事不關己?

恐怕,我終究逃不過那一天。

【蘋果日報/洪鑫誠】(作者為台灣大學政研所陸生 ) 2014/09/30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930/36115897/%E6%B8%AF%E5%8F%B0%E5%AD%B8%E6%BD%AE%E8%88%87%E4%B8%96%E4%BB%A3%E6%AD%A3%E7%BE%A9%EF%BC%88%E6%B4%AA%E9%91%AB%E8%AA%A0%EF%BC%89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