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空襲 希拉蕊突襲

志在白宮大位的希拉蕊‧柯林頓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兩度用「失敗」(failure)評論總統歐巴馬不介入
志在白宮大位的希拉蕊‧柯林頓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兩度用「失敗」(failure)評論總統歐巴馬不介入敘利亞內亂的決定。這是希拉蕊請辭國務卿後,在外交政策上與歐巴馬最清楚的切割。
希拉蕊遲早要跟歐巴馬分道揚鑣。歐巴馬授權美軍空襲伊拉克,似乎成了希拉蕊「突襲」歐巴馬的引爆點。
希拉蕊說,三年半前敘利亞開始動亂時,假如歐巴馬願意接受她的屢屢規勸,軍援溫和派的反抗軍,推翻阿塞德政權,當時還只是凱達組織小弟的ISIL就不會坐大,從敘利亞揮軍伊拉克,成為今天的「伊斯蘭國」。
千金難買早知道。假如當初美國提供軍援,今天情勢是否有所不同?希拉蕊坦承沒答案,但她相信美國的不作為,讓激進勢力趁隙填補了權力真空。
情勢不利時,鷹派往往占上風。例如,面對以色列,哈瑪斯比法塔更受到巴勒斯坦民眾歡迎。伊斯蘭國靠著心更狠手更辣,取代大哥凱達,成為全球恐怖組織的領導品牌,不僅各路人馬爭相投靠,還從伊拉克軍隊手中搶到一堆美製武器,包括防空飛彈。面對美軍空襲,伊斯蘭國揚言,有種就別派無人機來轟炸。
其實,美國不是沒訓練援助過敘利亞溫和派反抗軍,但規模不大。假如美國全力援助,武器裝備幾可注定必將落入ISIL手中,伊拉克淪陷的速度只會加倍。
基本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動亂,都和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伊斯蘭遜尼派有關。沙國和其他波灣國家只要打開金庫,遜尼派激進組織就能在什葉派執政的敘利亞和伊拉克搞得天翻地覆。
「偉大的國家需要有條有理的行動法則」和「別幹蠢事」是歐巴馬楬櫫的兩大外交信念,卻被希拉蕊酸說「別幹蠢事可不是有條有理的行動法則」。
希拉蕊以四年國務卿任內走訪一百一十二個國家自豪,但副總統拜登才是歐巴馬外交政策最信賴的人。滿腹挫折的希拉蕊,總算找到宣洩的時機,順便替宣布參選累積能量。
歐巴馬固然民調低迷,希拉蕊選在空襲伊拉克的節骨眼發動突襲,民主黨內已有人質疑她的外交政策更像布希;希拉蕊算盤打得精,卻未必占到便宜。別忘了,北京和莫斯科當局,也不樂見她當選。
【聯合報╱張佑生】 2014/08/12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8651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