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提「雙英會」 蔡英文潑冷水

馬總統呼籲朝野合作,不排除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面。蔡英文昨天回應,雙英會「如果只是形式,也於事無補」
馬總統呼籲朝野合作,不排除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面。蔡英文昨天回應,雙英會「如果只是形式,也於事無補」。她表示,讓台灣在區域經濟中發揮關鍵性角色、強化競爭力,大力推動「產業創新」是關鍵,民進黨月底將召開公民經濟會議,並積極尋求與兩岸間建立全新的互動模式。
聯合報報導,蔡英文昨天出席「台大論壇」發表「台灣的未來」演講,她表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快速發展,馬政府只關注服貿、貨貿,卻不思索如何突破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阻力,造成台灣更加依賴中國市場,離全球接軌目的越來越遠。
蔡英文說,「中國因素」是台灣未來發展必面對的挑戰;不需排除或排斥兩岸經貿互動與連結,但要堅持台灣須「同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包括加入TPP、RCEP等,更有策略、全方位並積極參與多邊及複邊貿易協定談判。
民進黨廿九日起將舉辦一系列「公民經濟會議」,發言人林俊憲說,公民經濟會議與經貿國是會議不同,沒有預設立場,對所有公民開放,廣徵學界、公民團體、產業界參與,「不管是國民黨或馬政府官員,歡迎所有具公民身分的人參與」。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說,很遺憾民進黨未派員參加經貿國是會議,但政院不放棄任何發聲機會,若民進黨「指名」,官員能配合就盡量配合,至少會視議題選派最適人選參加公民經濟會議,但迄今尚未收到邀請函。國民黨文傳會發言人陳以信呼籲,民進黨應先放棄惡鬥,停止霸占主席台惡習,展現最大反對黨的氣度與責任。
籲朝野合作 馬喊話:停止政治惡鬥
總統馬英九昨再呼籲朝野共同合作、停止政治惡鬥。他表示,第一步要從立法院開始,國民黨團將積極溝通、先形成共識,他不排除參與,然後再與反對黨聯繫溝通;且始終未排除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面、就經濟議題交換意見。
聯合報報導,馬英九昨天上午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呼籲關心台灣的人,不分黨派、停止政治惡鬥,一方面做好高雄氣爆相關善後工作,另一方面要為台灣經濟尋找出路。
馬總統表示,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日前刊出標題為「台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社論,批評台灣自我孤立社會氛圍,引發不少共鳴。「他們的話說得很重、我們聽起來也覺得很刺耳,但這些話卻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
馬總統說,這些看法政府過去一年說過多次,「但就是有人認為危言聳聽,甚至是恐嚇人民」。
他再次呼籲在野黨放棄在國會霸占主席台的暴力杯葛,「如果再以少數暴力霸凌多數方式癱瘓議事,台灣經濟命脈究竟該怎麼辦?千萬不要贏了惡鬥,卻輸了台灣。」立院應儘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與服貿協議,否則台灣會進一步被孤立。
記者問該如何停止政治惡鬥?重大政策推不動,是否馬王政爭影響?馬總統回應,「第一步是與黨團成員進行溝通,也不排除由我來參與,其他各方我們也不排除」;至於重大政策推動不了,「原因不是單一的」,執政黨有誠意、會一項項針對不同議題,提出不同解決方法。
馬總統說,杯葛服貿會傷到台灣經濟,要有比較廣闊的胸襟,來想像未來台灣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蔡英文是財經專家,比他了解台灣面臨的經貿處境,他很樂意聽取她的意見;至於是否召開第三次立法院臨時會,馬英九說,將先徵詢國民黨團意見。
馬總統「不排除參與」黨團溝通的相關談話,一度被媒體解讀為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將參與黨團大會或黨團運作。
府方表示,馬總統的意思就只是加強與黨團的溝通,並非指他將取代黨鞭。
馬總統提「雙英會」 籲服貿儘速通關
政府重大議案在立院頻頻卡關,馬總統昨(11)日呼籲朝野停止惡鬥,在野黨應停止霸占主席台,儘速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並表示不排除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見面。
立法院長王金平昨天呼應,指出霸占主席台是不對作法,盼朝野好好溝通,共同訂出對國家發展最有利的法案。
王金平也說,馬總統願見蔡英文是好事,在野黨與執政黨主席若能互相討論溝通,針對歧見取得共識,對國家及人民都是好事。王金平還說,包括服貿協議與監督條例等相關法案,朝野僵持已久,朝野確實應坐下好好溝通討論,互相尊重、包容不同意見,接納好的意見,共同謀求對國家發展有益的政策,「這是天經地義的」。
國民黨團打算召開第三次臨時會,鎖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復議案」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兩大法案,但黨內仍有雜音。大黨鞭費鴻泰昨天表示,黨團仍在考慮是否再開臨時會,「需有黨內共識」。
費鴻泰上周代理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昨天首度赴總統府參與五人小組黨政會議。他表示,黨主席馬英九已授權讓黨團決定是否舉行臨時會,但他還要再思考,本周四以前送交連署書到院會都還來得及。
高雄市長陳菊:沒有惡鬥 希望合作
總統馬英九昨就高雄氣爆災後重建呼籲「停止政治惡鬥」,高雄市長陳菊回應「沒有惡鬥」,希望跟中央一起合作面對高雄接下來的問題。馬總統昨發表談話時,陳菊正在氣爆災害應變中心主持會議;她事後表示,沒聽到馬總統談話,所以不能隨便答覆。
馬英九拋雙英會 民進黨:總統別鬧了
總統馬英九今天在記者會說從未排除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見面,民進黨發言人徐佳青受訪時要馬總統回憶一下,他在4月與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會晤時,有拿出總統的高度與態度來解決事情嗎?徐也說,她要用網路上民眾的話送給馬總統:「總統別鬧了!」
蘋果日報報導,馬總統4月曾就核四停建議題與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會面,但當時兩人簡單行禮如儀後,數度唇槍舌劍,針鋒相對,連副總統吳敦義也加入戰局,馬蘇會將近1個半小時,雙方各有堅持,互不相讓,最後幾乎是不歡而散。
對於馬總統在記者會中呼籲在野黨停止惡鬥,放棄在國會霸佔主席台暴力杯葛,「千萬不要贏了惡鬥,卻輸了台灣」,徐佳青表示,國難當前,人民生活在艱困當中,在這麼多災難之際,中央地方合力救災都來不及,國人都不樂見總統與中央政府用政治口水淹沒應該完成的復健工作。
留不住張家祝 馬英九:難過、遺憾
總統馬英九11日為前經濟部長張家祝抱屈指出,張家祝是任事積極負責,處事果斷明確的優秀部長,全心全意為國奉獻,卻一再受到在野黨杯葛與侮辱,實在是情何以堪。馬英九說,「誠摯地希望所有關心台灣的人,不分黨派與立場,都應以國事為重,停止政治惡鬥」。
對於張家祝請辭,馬英九答覆媒體提問時說,8月7日就是高雄氣爆件發生後的第7天,他和行政院長江宜樺在第一時間都知道,張家祝因為在立法院受到部分在野黨立委惡意羞辱而提出辭呈,雖然江宜樺積極慰留幾天,但10日上午仍然不得不勉強同意張家祝辭職。
馬英九說,「對這樣的結果,我真的感到很難過、很遺憾」,國家多年來培育出來的優秀人才,累積了豐富實做經驗,全心全意為國奉獻,卻一再受到在野黨的杯葛與侮辱,實在是情何以堪。他表示,張家祝在氣爆事件發生後,不眠不休地投入救災,卻因為人格受到侮辱而決意求去,「我當然是深感遺憾」。
馬英九強調,張家祝是「任事積極負責、處事果斷明確的優秀部長」,自從張家祝上任以來,為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油電政策、產業轉型、核能政策、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等努力,沒有一次不是親自投入、奉獻心力,而且表現卓越。他說,張家祝的種種努力有目共睹,也相信社會大眾對張家祝會有公允評價。
至於對新任經濟部長杜紫軍的期許,馬英九說,杜紫軍雖然年紀比較輕,但經驗卻非常廣泛,杜過去幾年擔任次長參加基層座談,面對問題從不迴避且侃侃而談,一般反應都相當不錯;杜紫軍在立法院也以非常柔軟的身段和立委協商,期待他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儘速推動已延宕相當久的國家重大政策與計畫。
馬總統對高雄氣爆致詞全文
今天的記者會,我準備談兩件事情。第一,是高雄氣爆後續的工作; 第二,是臺灣經濟的未來。
一、高雄氣爆後續的工作
7月31日午夜高雄發生嚴重氣爆,死傷300多人,迄今已經進入第11天。行政院環保署在7月31日晚間10點左右就已派員到現場協助偵測,中央政府在8月1日凌晨1點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江院長、內政部陳威仁部長、經濟部張家祝部長等都參加。國軍則在8月1日凌晨2點38分出動救災,到今天為止投入的兵力超過一萬人次,出動了各型車輛、膠舟、機具、器材。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看到穿著迷彩裝的國軍弟兄在災區辛苦工作,絲毫沒有懈怠。我在8月1日早上9:45抵達應變中心聽取災情報告,並與高雄市陳菊市長以視訊瞭解災情,提供中央的協助。我也要求中央各部會集中人力、物力,支援高雄市政府的救災工作。
最近南部連日大雨,災區積水令人憂心;此時,正是風雨同舟,全國同心的時刻。前天,我們增派國軍官兵,投入救災工作。這些兵力,除了用在清理被炸開的街道與排水管、以及抽水、消毒、清運垃圾等外,也協助居民重建家園。這項工作,不分黨派,不分中央、地方,我們一定會全力進行。高雄人的事,就是全台灣人的事,我們一定要讓災民感受到來自中央政府與全國人民的關心與支援。
當救災告一段落之後,未來我們要做的有三件事:重建家園、查明真相、預防重演
第一,重建家園中央將與高雄通力合作,幫助災民走出傷痛,重建家園,恢復正常生活。上週五,行政院與高雄市政府也已經商定經費分擔的原則,高雄市政府先出災害準備金3億元,其餘10多億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全數補足。
第二,查明真相請檢察機關儘速查明真相,釐清責任,給所有罹難者、受傷者、家屬以及全體國人完整、清楚的交代。
第三,預防重演全國各縣市政府都要以高雄氣爆事件為警惕,全面檢討轄區內的工業管線埋設,這是涉及人命的業務,絕對不能夠敷衍怠惰,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中央相關部會也要協助縣市政府,完成這項工作,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 關於「華爾街日報社論」
在高雄氣爆救災工作即將告一段落的此刻,我們還是要來關心臺灣的經濟。我國上半年經濟表現雖有相當改善,但是外來挑戰仍然十分嚴峻。8月4日,美國知名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刊出標題為「臺灣自甘落後」(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的社論,批評臺灣當前自我孤立的社會氛圍,引發不少的共鳴。他們的話說得很重、我們聽起來也很刺耳,但這些話卻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
第一,中國大陸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經濟關係密切,臺灣80%的對外投資與40%的出口都是去大陸,包括香港,這也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堅持對大陸投資與貿易設立障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到自己。
第二,中國大陸與韓國預計今年底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大多數產品將享有零關稅進入大陸的優惠。臺灣與韓國出口貨品高度重疊、競爭激烈,這將會對臺灣帶來嚴重問題。為了改變臺灣的競爭劣勢,也為了讓台灣的出口貿易可以減少依賴大陸,台灣應該通過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以免在周邊國家降低貿易障礙的時候更加孤立。
第三,臺灣的立法院應該儘速通過因為學運而受阻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與「兩岸服貿協議」,不這麼做,臺灣會進一步被孤立。
這家著名國際媒體以社論方式,語重心長地點出了臺灣當前的困境與挑戰。上面這三點看法,政府在過去一年中都說過很多次,但就是有人認為是「危言聳聽」,甚至是「恐嚇人民」。現在,國際媒體的看法與我們一致,顯示自由化、國際化與兩岸合作確實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
為了避免在亞太地區被邊緣化,我們除了持續推動貿易自由化,繼續法規鬆綁與開放市場之外,也無法迴避兩岸的經貿合作。面對這艱難的時刻,我要呼籲朝野不分彼此,共同合作,用理性務實的態度,面對區域經貿整合與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嚴肅議題,不要再讓臺灣停滯不前。
我誠懇希望所有關心臺灣的人,不分黨派與立場,都應該以臺灣最高、人民最大的利益為重,停止政治惡鬥,一方面儘速處理高雄氣爆的救災與重建工作,另一方面,放眼未來,冷靜思考,為攸關臺灣長遠發展的經濟願景而努力,為臺灣人民謀取最大福利。
我要再次呼籲在野黨應放棄在國會霸佔主席臺所進行的暴力杯葛,如果再以少數暴力霸凌多數的方式癱瘓國會議事,台灣的經濟命脈究竟應該怎麼辦?千萬不要贏了惡鬥,卻輸了臺灣。
我們一定要同心協力、讓臺灣繼續向前走,因為臺灣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向前邁進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無路可退,我們必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