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豐:智庫的特性與條件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所長張榮豐25日臉書上發文點出一個合格的智庫所應具備的特性與條件,全文如下:智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所長張榮豐25日臉書上發文點出一個合格的智庫所應具備的特性與條件,全文如下:
智庫的特性與條件
2005年5月國際知名智庫在日本召開論壇,認為一個合格的智庫,應具備以下特性:
1、獨立的基金(independent funding)。
2、客觀(objectivity)。
3、可信賴(trustworthy)。
同時合格的智庫,還須具備:
1、執行多領域分析之能力(capacity to conduct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2、引導國家議題(establish national agenda)
3、發掘政策方案之問題(identify problems in government policy proposals)4、扮演國際窗口(window vo the world)
5、提供討論平台(offer a forum)
6、外界取得知識的平台(knowledge network for stakeholders)。
回想1980年中華經濟研究院籌備時,由「中美基金」撥款10億新台幣成立財團法人,當時利率高達14%,每年孳息差不多有1億4000萬元左右。所以基本上具備了前述做為智庫的第一個特性:獨立的基金。
而院長蔣碩傑先生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訂定的核心價值為:「獨立」、「客觀」、「超然」;基本上也有朝前述智庫的第二個特性:客觀努力的企圖心。
更可貴的是蔣先生堅持學術自由,從小處的不要求研究人員「簽到」(當時沒有打卡的辦法和制度),但嚴格管制研究品質;到大處的堅持自由經濟思想,勇於表達和政策相左的意見,以致引起著名的「王蔣大戰」。
在前者,當時也有人質疑,研究人員如果不用「簽到」加以管制,會有人鬼混、偷懶、不務正業。蔣先生當時講了一句名言:「中華應該有容許一些人鬼混的胸襟,才能培養出大師級的學者」,當然30多年過去了,中華辜負了蔣先生的期望,並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學者,但為國家培養了近20位以上的政務官。更可貴之處在於當年中華培養出來的研究人員,政務官,不但各有專長,而且性格鮮明、熱愛國家、關心社會。這都拜當年蔣先生堅持學術、言論自由營造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環境之所賜。
可惜中華的好景只維持了十多年,隨著低利率時代的來臨,中華為了生存不得不和其他智庫一樣,靠競標政府研究計畫維生。昔日蔣先生辦院那樣的「豪氣」與初衷,已經一去不復還!
【圖片為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