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台灣爭取簽署自貿協議有何困難?

2014-05-13 16:54:24   462

作為「世界第17大經濟體」的台灣,在爭取和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問題上,面臨哪些困難?BBC中文網報

作為「世界第17大經濟體」的台灣,在爭取和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問題上,面臨哪些困難?

BBC中文網報導,由於世貿組織在去除貿易壁壘方面的談判不順利,許多國家將精力轉向爭取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韓國的做法

以韓國為例,就已經成功地與美國、歐盟簽署了簡稱FTA的自由貿易協議,此外還積極地參與亞太地區簡稱TPP的泛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簡稱RCEP的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

台灣和韓國在主要外銷產品上的重疊度非常高,因此在台灣內部出現了擔心在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上,成績不如韓國,將來會被韓國「遠遠甩在後面」的說法。

雖然也有一些經濟學者認為自由貿易協議不見得公平,甚至直指經濟大國的「霸權思維」是造成世貿組織多哈談判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是就主要經濟國家的政府而言,自由貿易協議仍是所謂的「顯學」、是主流,台灣也不例外。按照馬英九政府的說法,國際社會不應忽略「GDP排名世界第17的台灣」的經濟實力。

自貿協議的條件

台灣政府的理論是簽署FTA的對象,彼此貿易的主要產品應該是具有互補性的,而不是競爭性的,而且去除貿易關稅壁壘是能夠有利於彼此的。

台灣官員以歐盟和台灣2013年10月份的貿易額為例,指出台灣向歐盟出口的多是高科技產品,而歐盟向台灣出口的則多是高技術零件、高級消費產品等等。

他們說台灣雖然當月享有約6億美元的順差,但是如果簽署類似FTA的ECA(經濟合作協定),必然能夠讓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國家得利,也能夠讓台灣擴大外銷市場。

但是,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對台灣而言有若干現實上的困難。很多人會認為,第一個困難就是「中國因素」,認為中國會以政治干擾、阻止國際社會與台灣簽署FTA之類的協定。

但是以新加坡和台灣以及新西蘭與台灣簽署類似自由貿易的協定看來,中國方面的反應似乎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激烈。

奧運模式

牛津大學的研究員朱明琴博士認為,從1991年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和中國以及香港加入亞太經合組織APEC來看,經濟實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還有就是簽署協定台灣使用的名稱。

她說,Chinese Taipei在台灣叫做中華台北、北京叫做「中國台北」的所謂「奧運模式」,這是在北京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而台灣就是如此得以加入APEC。

外交官們說國際談判的原則就是「爭取對自己最大的利益」,台灣方面也有人說,中國認為,只要不是以「中華民國」或者是「台灣」的名義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其實對中國也是有利的。

這派人士的理由是,台灣的產品許多是在中國做初級生產、後段到台灣進行最後加工,然後以台灣製造貨品出口。如果台灣享有自由貿易協議的免關稅待遇,間接等於中國也能受惠。

不過,雖說如此,也不能排除個別國家對中國有所忌諱、在與中國簽署類似協定之前不會與台灣簽署FTA之類協定的可能性。

經濟實力

那麼,台灣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一些英國學者的看法認為,台灣雖然在最近幾年每年貿易總額大約是5000億至6000億美元之間,不能說不大,但是分攤下來看,還是集中在美國、中國以及日本三大主要市場。

以台灣出口市場為例,2013年台灣出口東盟的總額為570億美元,約為當年出口總額的不到20%,但是出口中國市場的比重則為58.5%。

在這種情況之下,洽談簽署自由貿易的誘因就可能「不太吸引人」。

至於加強台灣經濟的競爭力,自由貿易協議是否是所謂的「良方妙藥」?朱明琴博士認為,可能也要思考是否有替代方案。

她舉台灣的台積電作例子,說該公司一直投入相當大筆的研究與發展經費,所以在業界仍然保持領先地位。

從這點來看,似乎台灣需要在產品和貿易上有其無可取代之處,否則洽談類似FTA的貿易協議,會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