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服貿協議掀起波濤 馬英九陷政治危機

2014-03-31 18:39:14   734

明報報導,學生佔領立法院,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事態至今一星期仍未見解決迹象,對於民望持續低迷的

明報報導,學生佔領立法院,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事態至今一星期仍未見解決迹象,對於民望持續低迷的總統馬英九及國民黨政府,宛如雪上加霜,事態會否盡快解決,不致因為延宕日久演變為憲政危機,是現階段要關注的發展;另外,今次事態對國民黨甚為不利,今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和後年的總統選舉,國民黨選情更難以樂觀,若民進黨再度執政,則兩岸關係會出現什麼狀况,成為懸念。

未充分解釋違程序公義

服貿本好棋下得太差了

今次台灣學生抗爭,演變至學生除了佔領立法會議場,還一度攻入行政院,經大批警方強力清場多個小時,才把群衆驅離,保住行政院;設若繼立法院「淪陷」之後,行政院又被佔領,台灣的行政管治被癱瘓,則今次事件恐非單純的學生運動,而是極可能朝向革命的顛覆效果發展了。大概島內人士都知道事態的嚴重,雖然出現罕有的鎮壓場面,島內輿情對當局的處理,卻並未有太嚴厲指摘,因為許多人都知道,此事若發展至「革命」程度,並不符合比例。就是說太過頭了。此所以警方驅離民衆之後,佔領立法院的學生不滿警方使用武力,呼籲全台學生自主罷課,並未得到熱切迴響,原因相信與此有關。

不過,即使如此,當局在處理服貿協議的做法,仍然值得商榷。

(1)香港與內地磨合17年之後,政治、經濟、社會等情况,台灣民衆看在眼裏,他們對服貿協議會否使台灣走上香港之路,或多或少有疑慮,加上民進黨等本土力量極力抗拒與大陸融合,他們對於服貿協議,散佈不盡不實負面說法、評論,不少人確實受到影響。其實,不乏專家學者都指出,服貿協議對台灣有利,而且是大陸向台灣讓利,這是不持偏見的認知,可惜台灣當局未打好這場輿論戰,未能「消毒」和消除民衆疑慮。

(2)國民黨意圖利用在立法院的議席優勢,強行以打包方式通過整份協議。民進黨基於政治需要,確實在審議協議的委員會階段,採取拖延策略,不過,既然兩黨早有逐條審議、逐條表決的共識,民進黨的做法也有理可據。但是本月17日,內政委員會召集委員張慶忠在朝野混戰中,宣讀表明服貿審查超過3個月,視為已審查,並將服貿協議送院會存查,此舉引起在野黨籍立法委員及民間團體不滿;這個「剪布」舉措,在一些人先入為主之下,更認為服貿協議有不可告人之處,攻佔立法院的學生,起初只是「反黑箱」、要求「程序正義」,於此可見一斑,後來才演變至反對服貿協議,那是學生提高了訴求注碼。

今次抗爭演變至警方與民衆衝突,當然是壞事,不過,衝突過程與衝突之後台灣整體社會表現出來的克制,使人看到享有華人社會最高民主程度的台灣,在大是大非面前,整體仍有一定分寸。然而,此事仍未解決,若往後處理不當,則難保事態會惡化。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昨日不諱言表示,若短期內排除佔領立法院,讓議會議事恢復運作,就不是憲政危機;若議會停擺時間愈久,就愈可能面臨危機。若事態發展至出現憲政危機,屆時台灣整體政局就很難預測了。

年底與總統選舉

國民黨選情亮紅燈

台灣學生抗爭,表面上是對一個法案政策有不同意見所致,不過,服貿協議是台灣與大陸互動的成果,抗爭事態性質並非純粹一項對政策或程序公義那麼簡單,而是折射出台灣民衆對與大陸在經濟領域融合的憂疑,所以,台灣當局要做更多工夫,使民衆知道服貿協議如何有利於台灣和民衆如何受惠。特別在全球化大潮下,台灣與其他社會(例如香港)面對同樣情况,雖然餅做大了,但是分配未相應調整,普羅大衆得益不多,特別是年輕一代,住屋需要因為房價飈升而對前景沮喪,甚至憤懣。香港在內地資金湧入而出現的情况,台灣民衆應有一定認知,服貿協議引入大陸資金之後,台灣會否步香港後塵,相信是今次事件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也是台灣當局要應對的問題。

今次是2008年馬英九帶領國民黨重新執政迄今最大的政治危機,6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馬英九的政績並無太多亮點,與大陸保持良性互動,是他經常自詡的成就,只是因為這樣,他也被民進黨和一些人攻擊為「賣台」,今次就程序公義而引發軒然大波,正是包括學生對台灣當局這方面的疑慮。馬英九這個政績亮點會否因而蒙上陰影,是事態發展的一個觀察點。

今次事件,也暴露國民黨內勢力各懷鬼胎,例如學生佔領立法院之後,馬英九邀請行政院及立法院召開院際會議,尋求應對之道,但是立法院長王金平婉拒出席,江宜樺說當日若能夠坐下來談,交換意見並有共識,或許之後群衆的抗爭激烈程度不會上升,可以更早化解問題,云云。馬英九民望本已低趨,支持度跌至單位數字,但是於此政治危機關頭,國民黨內部仍然勇於內鬥和相互諉過,這樣的狀態,加上這次事件,今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和後年的總統換屆選舉,國民黨的選情難以樂觀。若民進黨再度執政,則牽動的不單是島內政治生態,與大陸的互動和關係,更關乎地區穩定與安全,這是服貿協議事件折射出來的可能演變,值得關注。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