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開藥方 應調整台獨黨綱

2013-10-29 11:09:08   1574

民共交流逐漸成為兩岸顯學,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表示,《台獨黨綱》已成為民共交流的主要障礙,應有所調整,

民共交流逐漸成為兩岸顯學,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表示,《台獨黨綱》已成為民共交流的主要障礙,應有所調整,或提出新的決議文取代。他認為,民進黨應回歸並支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而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則可超越國民黨的九二共識。

許信良接受旺報專訪指出,民進黨政治菁英已有高度共識,即兩岸政策必須調整,不可能繼續用過去的態度和政策去面對大陸,否則將難以執政。但究竟應調整立場還是政策,新系和謝系有不同看法,然各方都同意必須調整。

具體來說,許信良建議民進黨從調整綱領性文件著手,就像中共本身也相當重視論述,自然也很在乎民進黨的綱領性文件,包括《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和《正常國家決議文》等,這些決議文顯然已經成為民共交流的主要障礙了。

大陸對謝系很友善

他認為,既然要打破民共交流的僵局,就不能不調整這些決議文,但絕不是聽大陸的指示。事實上,台灣本身是什麼,並不會因為什麼決議文而改變,客觀上台灣是什麼就是什麼,也不是北京通過什麼文件就會改變的。

提到謝系提出憲法共識,許信良直言,大陸方面對謝系很友善,這應該很清楚,對民共互動能產生正面效應。民進黨如果能接受,就應推動形成新的決議文,確立憲法共識。

至於憲法共識與九二共識孰優?許信良表示,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詮釋是一中各表,還有馬英九說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這些都是出於歷史的觀點。但包括“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和“不承認大陸擁有主權”等說法,北京根本就不會接受。

北京重視憲法共識

反觀謝系提出憲法共識,強調兩岸政府都依《憲法》運作,因此都是合法政府,雙方可互相承認治權;且兩岸《憲法》都是“一中架構”下的《憲法》,等於互有主權,範圍就是涵蓋兩岸的整個中國。

他認為,雖然大陸官方尚未正式接受憲法共識,但北京極為重視相關論述,大陸智庫對此也相當友善,最後還是會接受這個論點。

大膽超越 許信良修築兩岸夢

曾自述“從小就立志當總統”的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近年把更多精力投入兩岸關係與國家發展的論述。出身綠營卻提出“大膽西進”和“大膽一中”等創新思維,儘管不被所有舊日同志接受,老許的兩岸夢依然迴盪在他的腦海深處。

旺報報道,今年中,許信良在立法院發表新書《台灣現在怎麼辦》,試圖為台灣尋找出路。他認為,台灣應主動出擊、轉守為攻,率先提出對台灣最有利且最能確保現狀的一中論述,而非被動等待改變。

在具體做法上,許信良建議,台灣兩大黨應合作取得共識,經由兩岸協商,仿效歐盟成立“中國議會”。歐盟對外被視為一個新國家,但不妨礙內部任何國家的獨立性,“歐盟模式”值得兩岸仔細思量。

許信良說,台灣現在最佳策略是大膽西進、更加開放,除了大規模迎接陸客和陸生,也應大膽吸引陸資,活絡台灣經濟。許信良對兩岸交流的看法,不僅顛覆綠營過於保守的態度,甚至還超越不少藍營人士的意見,堪稱獨樹一幟。

儘管如此,他仍勤於發表個人看法,著書、受訪或演講,無處不見他對台灣未來發展與朝野政壇的關切。例如他評論“馬王政爭”時,直言馬英九對個人權力的堅持,“如同愛情,容不下一粒沙子”;談到民共交流,他更直指民進黨《台獨黨綱》是阻礙交流的主要障礙,必須調整。

細觀許信良對台灣政壇與兩岸關係的評論,大多超越藍綠角度與思維,雖已年逾七旬,老許還會繼續懷揣著他的台灣夢和兩岸夢,為“台灣現在怎麼辦”尋找最後的答案。

許信良讚王金平朝野協商 緩和街頭抗爭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身為美麗島世代,走過不少台灣民主化的抗爭路。他說,《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掀起爭議,人民走上街頭,但與80年代的政治抗爭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旺報報道,許信良認為,王金平擔任立法院院長期間,不在立院動用警察權、促進朝野協商,對和緩街頭衝突居功厥偉,而“馬英九的出身背景完全沒有經歷過那一段,所以他根本不了解。”

許信良回憶80年代的政治抗爭,強調《服貿協議》耽擱,“王金平絕對不是阻礙”。他說,王金平堅持在立法院不動用警察權,以朝野協商化解爭議,才使80年代的抗爭不再重演。

他強調,假如立法院院長動用警察權解決服貿爭議、強硬表決,屆時一定是幾十萬民眾湧到立法院來,像80年代的街頭鬥爭一樣。而王金平拖延,“鬧一鬧,拖一拖”,協議自然會通過。

他批評,雖然馬英九活過那個時代,但他根本沒有經歷過那一段,所以他難以判斷。他說,馬英九現在是當權者,過去是權力者的跟班,完全不了解在台灣處理政治問題的困難,而且早就忘掉台灣解嚴前後的社會狀況。

【中評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