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日澳強化同盟屬正常反應

2013-10-08 17:22:49   414

近日,美國與日韓澳等亞太盟友接連發表明顯針對中國的戰略聲明,引發有關美國鞏固和強化對中國包圍圈的評論

近日,美國與日韓澳等亞太盟友接連發表明顯針對中國的戰略聲明,引發有關美國鞏固和強化對中國包圍圈的評論。

BBC中文網報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大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峰則分析認為,周邊國家的舉動無需大驚小怪,這在中國實力全面迅速壯大時期應屬正常。

早些時候,針對美日澳三國外長在峇里島發表的涉東海和南海問題聲明,中國外交部表示,美澳不應介入中日領土主權爭議。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美國國務卿凱瑞和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10月4日在印尼巴厘島APEC峰會周邊舉行戰略對話併發表聯合聲明。 聲明稱三國「反對任何有可能改變東海現狀的強制性、單方面的行動」。 聲明還就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的南海主權爭議提出各國應保證南海航行自由。

多數觀察人士指出,雖然聲明未直接點名中國,但顯然內容針對中國。 有分析認為,這是繼兩年前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高調宣示美國重返亞洲以來,美國及亞太盟國針對中國的又一次「強化包圍圈」的努力。

包圍六十載

朱峰教授指出,其實所謂的美國針對中國的亞太包圍圈自二戰結束之後不久就部署形成,已經有六十多年了。

「隨著中國崛起,東亞和亞太力量的變更和新的力量的再平衡,從中國國際關係學者的觀察角度看,都是很正常的,」 他說。

「中國的個子越來越大,別人不盯你盯誰?問題是中國方面的戰略到底想幹什麼。」

朱峰教授指出,如果中國是希望通過增加海外軍事存在來走一條擴張道路,希望通過軍事力量來獲得領土、資源和利益,那麼就會發現周邊有一堵厚實高大的牆,而且已經存在了六十多年。

他說:「但問題是我並沒有看出中國戰略上要蠢蠢欲動,要通過以往大國戰略擴張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或利益空間。所以我更多地把美日澳針對海上安全問題聲明視為他們面對安全問題的關注。」

朱峰教授認為,中國應該對此「泰然處之」,無需隨即作用、反作用地作出反應。

泰然處之

他問:「從今天中國來講,我們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最重要靠的是什麼?」 答案是「中國的和平,中國的機會,中國的市場和中國的福利」。

他認為通過中國自身經濟和市場的不斷壯大發展,以及與周邊國家經濟的進一步融合,讓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不斷地在世界市場上通過競爭而取勝。

「因為美日再如何發表聲明,也無法阻止中國內在的經濟發展進程。」

朱峰教授形容當今中國像是一個從十幾歲小孩子長成二百斤青壯年大塊頭,肌肉豐滿、樹大招風,有時可能還缺乏一些與外界交往的為人技巧。

他說:「對中國來說最基本的對策不是哭著喊著問別人為什麼你們都對我不好,都指責我不會和平崛起……中國應該學會的是成熟……多跟人家聊聊,多溝通……自己一身肌肉的同時也要顯得更加從容和優雅。」

他認為,中國日益增加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和交流就是正面意義的溝通努力例子。

形像軟肋

他還補充指出,即使中日、中菲、中越在領土問題上有爭執,關係有些殭,但是對話和溝通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現在不見菲律賓,有些板起臉來,讓菲律賓知道中國不高興……其實中國外交也應該學會傳統講的恩威並施。」

在談到中國國際形像一段時間來似乎一直是外交軟肋的問題時,朱峰教授指出,世界在過去三百年中的發言權都基本被置於「英語圈」內,因此中國作為一個非英語圈、非西方文明,又「桀驁不馴」的國家,很難得到「國際輿論」同情。

需要時間

在談到應該如何解決國際形像軟肋問題時,朱峰教授認為很多事情不是一個對策問題,而是時間問題。

「只要中國人堅信我們對世界是善意的,只要我們堅信未來世界誰都離不開誰……最終爭取的是個雙贏結局……」

他最後舉出中國遊客出國後不文明、不禮貌行為在世界各地遭到批評的例子來形容目前中國在國際上的處境。

「我四處看到在海外中國人的舉止,我心裏也很不舒服,但怎麼辦?」他說。

「當今中國人有點像翻身農奴得解放,需要給他們一點時間,他們最終會學會怎麼成熟和優雅。」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