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國企在非洲遭遇政府挑戰

尼日爾尼阿美——在尼日爾,政府官員一步一步與一家中國石油巨頭抗爭,歷盡艱辛地
尼日爾尼阿美——在尼日爾,政府官員一步一步與一家中國石油巨頭抗爭,歷盡艱辛地廢除了一項合同的部分條款。他們稱那是一份毀滅性的合同。而在鄰國查德,政府官員甚至更強硬,關閉了中國企業,指責其嚴重無視環境問題。在加蓬,官員們從中國企業手裡奪回油田,將其轉交給本國的國有企業。
中國一如既往地希望獲得非洲的石油。但一些資金缺乏的非洲國家並沒有接受舊的條款——這些條款被很多非洲官員視為無條件投降——而是在進行抵制,展現出一種此前無法想像的自信,這表明中國作為非洲大陸的投資巨擘,享有無限影響力的日子可能正在漸行漸遠。
多年來,中國在非洲大陸上找到許多熱切的合作夥伴。這裡各種各樣的政府都歡迎中國雄厚的資金和不插手當地政治的做法,把中國當做西方之外的一個選擇。
如今,中國大型國有石油公司正面臨著非洲政府的挑戰。幾十年來,非洲政府已經吸取了外來者不顧一切攫取資源的慘痛教訓,正在重新審視自己或往屆政府簽署的協議。在一些認為中國企業在敲竹槓、污染環境或搶佔寶貴油田的地方,非洲官員已經開始抵抗,但他們通常都要冒著惹怒中國這個最重要的交易夥伴之一的風險。
“這些是我們的一切,”尼日爾石油部長富邁庫耶•加多(Foumakoye Gado)說,“如果失去了自然資源,我們就永遠無法擺脫了。”
加多的辦公室位於7樓,因為沒有能運行的電梯,只能走昏暗的樓梯井上辦公室。與此同時,他的同胞正生活在用泥磚建成的房子裡,屋裡沒有電,洗衣服要去河裡。尼日爾的石油生產始於近兩年前,但尚未給人們的生活水準帶來任何改變。
“我們必須進行鬥爭,讓這些資源的全部價值得以體現,”加多說,“如果它們的估值是合理的,我們就能寄希望於為人民帶來一些福利。”
在700英里(約合1130公里)之外的石油生產區,中國煉油廠的工人和工程師正鬧哄哄地聚集在一個破落的機場,準備乘飛機開始他們每季度一次的假日出遊。若不是他們,這個機場也沒人用。加多說,讓員工乘飛機出遊是中國企業的眾多投入之一,這些是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墊底的尼日爾所承擔不起的。
加多表示,尼日爾前不久雇傭的一個私立審計機構發現,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存在誇大成本和收取不公平費用的做法,這為尼日爾在北京進行下一輪緊張談判提供了砝碼。通過這些艱苦的條款修訂,他們已經從中國人那裡擠出了數千萬美元。
在與尼日爾隔邊界線相望的查德,官員對待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態度更加強硬。這表明,在生產了10年石油後,官員們越來越自信了。石油生產讓查德有了新的公路和公共建築,軍隊得到了改革,政府對權力的控制也得到了加強,但查德在貧窮狀況排名中位置靠後這一點卻幾乎沒什麼變化。
8月中旬,查德發現中國的石油公司將多餘的原油傾倒進查德首都恩賈梅納南部的溝渠裡,並讓查德工人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清除原油,查德石油部長隨即停止了公司的運營。
“赤裸裸地公開傾倒,”協助領導恩賈梅納一個石油監督組織的經濟學家安東莞•杜德吉丁高(Antoine Doudjidingao)說,“這是一起很嚴肅的案例,系首次出現。不能視而不見。這是負責任的反應。”
上月,查德石油部長拒絕允許中國人恢復運營,甚至還驅逐了該公司在當地的總經理及其助理。政府稱,除非中國人修建補救設施和處理設施,否則不會恢復。
“查德政府通常不那麼在乎石油洩漏。不管是不是真的發生了洩漏,這似乎是一個警告,表明哪怕是典型的非洲弱國,也可能有重要的砝碼,此外,中國同非洲的關係也不像有的人說的那麼不平衡,”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研究非洲石油行業的專家裡卡多•索爾斯•德奧利韋拉(Ricardo Soares de Oliveira)說。
在加蓬,政府收回了另一家中國國企中國石化的子公司開發一個重要油田的許可,轉而授權給加蓬一家新成立的國有企業。此舉讓石油業大吃一驚。據稱,官員上月威脅還會收回其他油田的許可,並指責中國人在環保方面出現過失,就像查德出現的情況一樣,而且管理不善。一些分析人士稱,加蓬只是想從這些油田得到更多回報。
“對這種程度的抵制,中國人真的毫無準備,”索爾斯•德奧利韋拉說。
中國外交部則堅持稱,中國扮演的角色完全是建設性的。外交部表示,在尼日爾,中國企業改善了當地經濟,雇傭了當地居民,修建學校、挖掘水井,並開展了其他“公共福利活動”。外交部還表示曾敦促在查德的中國企業保護環境,並且將會尋求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分歧。外交部說它支持在加蓬及其他國家開展建立在“平等友好、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的合作。
世界上極少有哪個國家像尼日爾這樣貧弱,該國政府有近一半的預算來自外國捐助。不過該國長期以來都有一個壯志未酬的石油夢,但卻總是被大型石油企業忽視。2008年,尼日爾獨裁統治者馬馬杜•坦賈(Mamadou Tandja)與中石油秘密地開始接洽,並簽署了一項並未對外公佈的協定,這份協定似乎讓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有一個問題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並不清楚,即尼日爾能否從這樁交易中獲利。尼日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時常面臨饑荒的威脅。
坦賈在尼日爾的一個地區得到了一座造價高昂的煉油廠,但他需要承諾進行開發才能取得。可是對於在這個能源消耗很低的國家,是否需要這樣一個工程,專家們提出了尖銳的質疑。坦賈的政府還收到了3億美元來路不明的“簽約紅包”,這更是引來追問。
作為回報,中國得以在臨近查德邊界的偏遠油田無限制地開採石油。而合作的條款至今令石油部官員皺眉。除此之外,當地居民還抗議中國的投資帶來的就業崗位少之又少,而且薪水微薄,工作條件惡劣。
在2010年,對坦賈攫取大量權力心懷不滿的軍官發動政變,把他推下臺。儘管坦賈已經下臺,但合同仍在履行,那座代價不菲但意義不大的煉油廠也仍然存在。這座煉油廠坐落在奈及利亞邊界上,而奈及利亞充斥著補貼價的石油產品,會通過走私越境進入尼日爾。這座煉油廠的產能相當於尼日爾消耗量的三倍,聯合國專家稱,煉油廠的總造價也只有區區7.84億美元。最初成本的40%必須由尼日爾支付,資金來源則是中國向尼日爾提供的貸款。
加多說,“在這場鬥爭中,我們在重新審訂這些合同,並做出修正。”他在新成立的民主政府中擔任石油部長,這個政府由坦賈的一個政敵領導。“未來,我們會更密切地關注,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加多是一位語氣和緩的化學家,在這場鬥爭中他曾多次前往北京,與中國人討價還價。“我倒不會說雙方兵刃相見,”他謹慎地說。“不過我們會有討論,有時候一談就是幾個月。每次我們發現什麼問題,就會作出調整。”
討論已經產生了成果。尼日爾支付煉油廠部分成本所背負的貸款,最初是商業貸款利率,要10年還清。現在則改為了更容易應付的條款,期限25年,利息1%,而且延期7年償還。
在這個地區,補貼價的奈及利亞石油產品極受歡迎。對尼日爾來說,不斷與中國糾纏的意義在於,能夠在這裡廉價地銷售石油產品。加多說,“我們必須首先收回投資,國家才能指望取得一些收益。”
這座煉油廠的石油產品一度堆積如山,因為過高的價格讓買家望而卻步。將原油從油田通過管道輸往煉油廠的過程,中方希望收費,但尼日爾拒絕支付。對於供應煉油廠的原油,中方希望向煉油廠收取相當於出口的價格,但尼日爾同樣並不情願。煉油廠員工的薪酬由中方支付,且薪酬中福利豐厚,這一成本本來也應該由尼日爾承擔,但尼日爾同樣拒絕了。
“我們想給中國一個教訓:我們在密切關注著他們,”石油部秘書長馬哈曼•加亞(Mahaman Gaya)。加多上一次前往北京的差旅沒能成行。
尼日爾的經驗也正在應用到其他國家。非洲國家的政府儘管對中國修建道路和政府大樓滿懷感激,但已經不再是被動的夥伴。
“我們還要繼續無視中國企業的所作所為嗎?”查德經濟學家杜德吉丁高問道。“我想這是非洲國家與中國關係產生轉變的開端。這也是一個提升意識的機會,這樣一來他們面對歷史就不需要感到愧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