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憲鋪路 安倍起用挺集體自衛權大將

2013-08-14 15:48:29   553

日本安倍內閣八日通過前駐法國大使小松一郎出任內閣法制局長官(內閣成員)的人事案,小松是第一位從外務省

日本安倍內閣八日通過前駐法國大使小松一郎出任內閣法制局長官(內閣成員)的人事案,小松是第一位從外務省「空降」到法制局的長官,打破歷任法制局長官從內部升任的傳統,他也是第一個主張「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法制局長官,因此這項人事案備受注目。

自由時報報導,所謂「集體自衛權」,就是與本國關係密切的國家遭受攻擊時,可視為本國受到攻擊而加以反擊的權利,也是聯合國憲章規定所有主權國家均擁有的權利。日本憲法第九條雖然規定日本可行使自衛權,但僅限於防衛本國的最小範圍,亦即「個別自衛權」,集體自衛權超過這個範圍。如此一來,假設美日兩國船艦並肩執行海上巡防任務,敵火擊中日艦,美艦可立即協助日本反擊,但若敵火擊中美艦,由於並非直接擊中日艦,日方只能袖手旁觀。

二○○六到○七年的第一次安倍內閣曾設立「安保法制懇(重新構築安全保障法律基礎之相關懇談會)」,希望法制局重新檢討憲法對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解釋,但遭到反對,當時的安倍也試圖對法制局施壓,法制局居然醞釀集體辭職予以杯葛。對積極主張日本應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安倍而言,法制局是一個龐大的「反抗勢力集團」。

安倍第二次上台處於政治優勢,在打出漂亮的經濟牌後,開始在集體自衛權問題上著力,將小松一郎送進法制局,然後責成「安保法制懇」配合今年秋天新「防衛計畫大綱」出爐提出新的報告書,要求對集體自衛權提出新的解釋,企圖實現在首次組閣時未能完成的集體自衛權和修憲工作。

在初期條件營造上,安倍雖力求無縫,但眼前仍有兩道關卡必須克服。第一,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反對集體自衛權;第二,政府內部反彈,法制局雖被視為憲法的「看門人」,新法制局長官小松雖然立場與安倍接近,但能否壓制局內反對勢力仍是未知數。

台灣的安全事實上也與日本能否行使集體自衛權息息相關。例如,若某天中國武力攻台,美國介入挺台,日本若有集體自衛權,即可出兵協助美國作戰,但若無法行使集體自衛權,就無法出手,只能為美國提供後勤補給。

安倍換法制局長官鋪集體自衛權通路

日本內閣周四(8月8日)會議上正式通過了任命新內閣法制局長官小松一郎的矚目人事案,預定8月20日發令。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周四會議後在記者會上形容小松「從本人的人格、見識、能力等來看,判斷這一人事案是適才適所的妥當安排,內閣法制局是直接輔助內閣的機構,所以由內閣負責人事任命」。

BBC中文網報導,62歲的小松是外交官,曾任外務省歐洲局長、國際法局長、駐瑞士大使,目前是駐法國大使。

修憲困難重重

內閣法制局1952年成立,1962年改為現體制、共77人,長官下有副長官和4名部長、20名參事官等官員。長官的重要工作是在國會答辯中說明政府解釋的憲法,迄今為止17代內閣法制局長在國會解釋集體自衛權時都重覆說明,現行憲法不容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

推動集體自衛權是安倍晉三的政治理想,實現的最直接途徑是修改日本二戰後只承認專守防衛、放棄集體自衛權的憲法第九條。不過憲法又規定修憲須得到國會超過3分2議員贊成,安倍率領的執政自民黨雖贏得7月參議院大選、奪回國會兩議院優勢,但未達超3分2局面,仍需執政公明黨或其他贊成修憲的在野黨配合。

公明黨原來反修憲,去年與自民黨合作謀求奪權後變得有彈性,現主張有條件修憲,並依具體個案行使集體自衛權;贊成集體自衛權的日本維新會和眾人黨又持著以此做籌碼的謀略。

掃除釋法障礙

7月27日安倍訪問菲律賓時,在記者會上披露「推進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研究」;8月2日多個日本主流傳媒報道安倍決定卸任63歲的內閣法制局長官山本庸幸、提拔小松接替,並以「推進集體自衛權的小松將任內閣法制局長」等標題指出這一人事案極例外,顯示安倍欲以改釋法來實現集體自衛權。其中時事通信社報道,小松精通國際條約,06年安倍第一次內閣時,他就提出針對日本能參與攔截攻擊美國的導彈等,行使集體自衛權的「4類型」方案。

8月4日,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在官方電視台NHK上說,明年新《防衛計劃大綱》將基於內閣諮詢機構提交的報告,記載容許集體自衛權的內容,次日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記者會上對推進集體自衛權說:「為了國民更好理解,應撇開抽像概念,考慮具體問題」。

傳媒輿論憂慮

周四日本各大傳媒迅速報道了內閣正式批准小松出任內閣法制局長官的消息,繼續議論紛紛。就連NHK也在詳細解釋這一「極為例外的人事」時說:「這是60年來一次法制局經驗也沒有的人首次出任,也是外務省官僚首次出任」。

明治大學教授西川伸一是研究內閣法制局歷史和組成的學者。NHK引述西川伸一說:「內閣法制局釋法是基於法律條文倫理推敲展開,即使受各種政治勢力批評也能保持一貫性,因政權更迭和時代變遷就改變釋法,不但令迄今為止的法律體制崩潰,也有損法制國家的安定性和對外信用」。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