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版防治骨鬆 美國醫界收錄

2013-08-08 15:03:34
512
台灣醫界編製的骨疏鬆症治療指引,提示某些中藥可增加骨質密度,獲得美國醫界登錄。這項指引既有科學證據的
台灣醫界編製的骨疏鬆症治療指引,提示某些中藥可增加骨質密度,獲得美國醫界登錄。
這項指引既有科學證據的強度,又有華人的特色,西藥、中藥都有,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秘書長詹鼎正表示,獲得美國國家臨床指引交換中心(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登錄,可做為全球華人防治骨鬆症及其骨折的參考。
值得的一提的是,蛋白質過量否造成骨質流失,這項指引綜合相關研究,認為每公斤體重吃1.0到1.5克蛋白質,與維持正常的鈣穩定具有「正相關性」。另外,維生素D不足會導致骨骼鈣化不足,高鈉飲食會增加鈣的流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說,國人飲食太油、太多鹽、又蛋白質過量,喝大骨熬湯補鈣是反效果,只會喝到過量的脂肪和鈉。楊榮森也說,一天吃一片炸排骨,蛋白質攝取就夠了,動物性蛋白質吃過量,反而會影響補鈣防骨鬆效果。
在中藥部分,這項指引也列出補腎壯骨、六味地黃丸治療骨鬆研究,詹鼎正表示,由於實驗設計不同、研究時間有限等因素,中藥對降低骨鬆相關骨質的證據強度雖然不足,但仍顯示可促進骨質密度。
這項126頁的指引是依照科學證據的強度,定出骨鬆的定義、流行病學、健康衝擊、預防、診斷、追蹤、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等,由國健署與骨鬆症學會、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郭耿南合作,先有中文版,再譯成英文版,7月15日獲得美國國家臨床指引交換中心登錄,台灣醫界首見。
【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