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新局及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展望

2014-10-22 17:01:00   1191

當前的東亞局勢正發生若干新變化,大陸和臺灣置身於這一變局之中,兩岸關係難免受其影響。因此,在加深對'

當前的東亞局勢正發生若干新變化,大陸和臺灣置身於這一變局之中,兩岸關係難免受其影響。因此,在加深對“東亞新局”認識的基礎上,探討兩岸關係所受影響,共謀兩岸關係在東亞變局中的行穩致遠,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東亞新局與中國處境

(一)2012年東亞局勢的新發展

1.美國推行“戰略再平衡”,成為最大攪局者

前兩年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引起頗多非議。美國因此在戰略稱謂上推陳出新,在2012年初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並快速推進。美國在東亞推行“戰略再平衡”有三大表現:

首先表現在軍事上。美新軍事戰略報告、歐巴馬國情諮文以及防長帕內塔的言論表明,美通過三種手段在亞太搞安全“再平衡”。一是加強軍事部署,美擬把六成海空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以關島為中心,輻射東北亞、東南亞和南太區域,擴展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軍事夥伴關係;計畫將反導系統延伸部署到亞洲,擬在日本南部安裝一個早期預警雷達,與在日北部早已部署的另一雷達互相補充,形成完整防禦網,尋求建立美日韓和美日澳“新反導壁壘”。二是採取“非戰爭軍事行動”手段,構築網路化的軍事關係,確保跨區域軍事介入能力。美致力於加強與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的軍事關係;試圖構築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美海軍將重返菲律賓蘇比克灣半永久性駐紮;美加強與越南的軍事交流,軍艦訪問了越峴港,防長踏入了金蘭灣。三是與東亞盟友舉行各種軍演,頻率與規模系多年來罕見。除“金色眼鏡蛇”、“環太平洋”等規模空前的多國軍演外,在黃岩島事件背景下,美菲兩次聯合軍演也引發了地區國家對事件升級的擔憂。在釣魚台事件背景下,美海軍陸戰隊與日自衛隊進行了島嶼作戰演習。此外,韓美“乙支自由衛士”聯合軍演在韓國境內舉行,據稱有3萬多名美軍官兵參加了此次軍演。

其次表現在外交上。從雙邊關係看,美國尋求改善與緬甸關係,承諾暫停對緬制裁,擴大援助規模,恢復外交關係,歐巴馬成為首位訪緬的美國總統。美國強化與蒙古的關係,在蒙古建立國際維和訓練中心,延續從2003年開始的美蒙聯合軍演,2012年努力拉近蒙古與北約、歐安組織的關係。美國國務卿時隔57年首次訪問了老撾。美國還試圖在製造和激化矛盾的同時充當“平衡者”和調解者,這在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關係以及中日釣魚台爭端中,都可找到例證。從多邊關係看,美國以APEC和東亞峰會為兩大抓手推進地區合作,試圖以其為支柱,打造美國主導的東亞地區政治安全框架,塑造對其更加有利的地緣戰略格局。

最後表現在經濟上。美國積極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計畫(TPP),一方面加強其對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主導,另一方面則稀釋“東盟+X”的地區合作機制,處心積慮地給中美日三邊合作製造障礙。美國日益重視與東亞國家的經貿合作。美韓自貿協定已生效。美國經貿和投資部門擬在東亞,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加大投入。

2.其他大國加強對東亞的戰略關注與介入

除美國外,俄羅斯通過舉辦APEC峰會和參加東亞峰會等,瞰視東亞,並加快開發西伯利亞。

印度通過躋身東亞峰會、加強與東亞國家的雙邊關係等,推行“東進”戰略,插手南海事務,並加強了與新加坡、越南和日本的海上合作,推動與韓國的軍事合作。

歐盟更加關注東亞事務,在加強與東亞各國經貿關係的同時,加大了外交投入。

3.政權輪替或變動影響大

美國在歐巴馬贏得大選後邁出新步伐,中國換屆帶來新氣象,臺灣馬英九新任期上臺後內困外憂,俄羅斯普京“王者歸來”蓄勢待發,朝鮮開啟金正恩時代,韓國迎來首位女總統朴槿惠,日本自民黨和安倍晉三捲土重來。因大選或政局不穩影響,有些國家在對外政策上趨於強硬,導致國際爭端加劇,美日表現尤其明顯。大選後,東亞各國需要調適相互關係,管控衝突,推進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實現共同發展。可以肯定的是,大國競爭與合作都會加強,地區合作勢頭難以阻擋。

朝鮮新政權格外引人注目,其舉動關乎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朝鮮試射衛星並進行第三次核子試驗,均對地區安全形勢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4.海洋爭端加劇

南海與東海波濤洶湧,發生黃岩島和釣魚台兩大事件。此外,日韓、日俄之間的島爭也掀起大的波瀾。這些領土主權爭端均對雙邊關係與地區安全形勢帶來負面影響,使東亞地區的傳統安全問題凸顯,殃及地區合作,尤其是中日韓三邊合作受到較大影響。

各國間的漁業糾紛影響增大。如中韓、中俄之間發生漁業衝突,均上升到外交層面。當然,這些衝突在資訊時代難免被放大。

與此同時,各方深感和平解決海洋爭端和加強海事合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菲律賓在2012年10月上旬舉辦了第三屆東盟海事論壇及18個國家在內的東盟海事論壇擴大會議(EAMF)。議題主要涉及“當今背景下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上互聯互通與能力建設:基礎設施、裝備升級與海員培訓”、“保護海洋環境與促進東亞地區的生態旅遊及漁業管理:確定最佳合作實踐”等內容。中國此前宣佈的設立3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在論壇期間得到東盟高度肯定。

(二)中國的處境及應對

中國的和平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自2011年開始步入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學界和政策界都意識到如下兩點:一是樹大招風。自2011年正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中國就戴上了“世界老二”的帽子。中國國際迴旋餘地增大的同時,也招致外部更多的妒忌、疑慮和防範。即使中國堅持韜光養晦,問題也會找上門來。在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和推行戰略“再平衡”的背景下,中國的戰略壓力趨於上升,外交挑戰增多。二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一心要和平發展,而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就是要來干擾、破壞甚至直接挑戰中國的和平發展。美國搞“亞太再平衡”的核心是:在“規範”中國走向的基礎上重塑其所主導的亞太秩序,謀取長遠的戰略利益。2012年以來,美國在中國周邊動作頻頻,離間和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日本和印度則乘勢一個南下、一個東進,加大了對中國的牽制,使南海更難平靜。以上兩點表明,中國的外部環境複雜化。

但複雜化不等於惡化。這一判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一是美國全球戰略東移雖然來勢洶洶,但主要是防範性,並不完全是負面的,且有虛張聲勢的成分。維護中美關係大局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對中國既要遏制,又要合作,仍要借重中國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除了加大對中國制衡外,美國還要加強對盟友的控制,防止其離心,同時力爭拉住東盟,防止其越發一邊倒;除地緣政治考慮外,更有地緣經濟考慮,美國要搭乘東亞經濟發展的快車以提振其經濟復蘇。其目標之一是提升與東亞的經貿關係,擴大出口,而中國是最大市場,美國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美國既受制於失業和財政拮据等國內問題,也受制於西亞北非亂局等國際問題,既要“東張”又要“西望”。美“重返”旨在主導和爭利,而非順從和讓利,必然引起地區國家反感與反彈。二是周邊國家對倚美制華有所顧忌。中國是其亞太鄰國的最大經貿夥伴,緊密的經貿關係使誰都無法毫無顧忌,完全倒向美國不符合這些國家的安全與經濟利益。它們願美國加強存在以平衡中國的影響,搞大國平衡,但不會依附美國,不願充當美國與中國對抗的“馬前卒”。而且,它們既怕中美對抗,也憂中美共治。

從2012年的亞洲經濟形勢來看,中國的處境相對有利。2012年國際上除十分關注中共十八大和中央領導集體換屆外,還很關注中國經濟形勢。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首次“破八”;整個亞洲增長率為5.5%左右,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而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3.3%。中國是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影響巨大。那些與中國有著緊密的地區供應鏈聯繫的經濟體,如韓國和馬來西亞等,中國投資增長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會使它們的GDP增長率在四個季度內降低0.5個百分點。這是一個拼經濟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擺脫經濟與金融困境的時代,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影響力不減反增。

針對國際戰略新態勢和東亞新局,中國保持了戰略清醒與自信,認為自身仍處在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仍會抓住發展這個硬道理,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並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準、更好品質的發展。“十二五”期間,中國市場規模將位居世界前列,進口總規模有望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有望超過5000億美元。這將在全球範圍創造出大量商機和就業機會,提供寶貴的發展機遇。

同時,中國採取積極舉措應對東亞變局。一是尋求與美國在亞太的良性互動,推動與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二是繼續高舉地區和平、發展與合作的旗幟,通過全方位外交努力促進地區和平、發展與合作的大勢。三是堅決捍衛國家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實現“維穩”與“維權”的動態平衡,這在黃岩島和釣魚台事件的維權上得到很好體現。

二、東亞新局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東亞變局必牽動兩岸關係,產生諸多影響,可大致做出如下評估:

(一)增添干擾與不確定性,但難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勢

上述東亞新局的四個主要變數,皆對東亞地區的和平發展增添干擾,帶來不確定性。美國來勢雖猛,但實際上對東亞的掌控力在下降。2012年,美國同意韓國將其導彈射程從300公里增至800公里,表面上是在韓國的壓力下同意的,其實是將韓國推上與朝鮮博弈的一線,而使自己能夠抽出更多精力應對整個東亞格局的調整。美國此舉有利於維護美國對東亞地區的控制,其產生的副作用不可忽視,可能使東北亞進入新一輪動盪。

如果地區戰略對抗性博弈加劇,南海、東海難得平靜,勢必殃及兩岸和平發展的大環境,也會波及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和成果,需要提防美國在戰略“再平衡”受挫時強打“臺灣牌”。

在目前形勢下,美國對台軍售問題最有可能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成較大干擾,希望引起各方重視,糾正錯誤做法。

總體而言,兩岸和平發展深得人心,難以被外部因素逆轉。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總體看機遇大於挑戰。

(二)帶來合作機遇,並反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可貴

東亞變局也給兩岸帶了合作機遇。比如,在這次釣魚台事件中,兩岸各有作為和建樹,形成某種默契,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兩岸距離。

2012年的東亞局勢動盪不安,麻煩不斷,但兩岸關係保持和平發展勢頭,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成為東亞新局中的一大亮點,非常難能可貴,當格外珍惜。

三、在東亞變局中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

兩岸應一起努力,共同推動兩岸關係沿著和平發展道路穩步前行,以下三點至關重要。

(一)續推和平發展大勢

雙方應攜手維護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力爭排除內外干擾,打下更加堅實的經濟、社會與人文基礎。中國方面明確了“四個不變”的政策框架: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方針不會變;堅持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的基本立場不會變;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不會變;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基本理念不會變。這對維護和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意義重大。

(二)保持戰略清醒與定力

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並步入鞏固深化新階段,充分體現了兩岸中國人的政治智慧。2012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會見連戰先生時指出,要在世界格局變化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把握兩岸關係的前途。他主張,兩岸同胞應該更緊密地攜起手來,共同壯大全民族的整體實力,共同應對復興進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有鑒於東亞變局中的“戰略大博弈”,最重要的莫過於保持足夠的戰略清醒與定力,不充當別人的戰略棋子,不上別人的炮艦,而是穩住陣腳,加強合作,共謀發展,實現雙贏。

(三)加強兩岸積極互動

在力促經貿往來的同時,要加強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其中包括兩岸國際關係學者的交流,開發合作研究專案。雙方可以攜手合作,在國際上提倡和推廣中華“和文化”,促進多元文化和多樣文明的融合。

結 四、小

雖然東亞新局的一些干擾和不確定因素可能給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但難以撼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只要兩岸在東亞變局中保持足夠的戰略清醒和定力,採取積極政策,加強良性互動,尋求合作共贏,就一定能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開闢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陳須隆】 2013/06/04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3-06/04/content_6004241.htm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