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台灣農業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2011-06-08 16:25:57   2647

「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共當權者極欲解決的問題。2000年春天,中共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收到湖北省地方官

「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共當權者極欲解決的問題。2000年春天,中共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收到湖北省地方官員對於農民生活問題所提出的陳情書時,曾無奈地說「農民真苦、農業真窮、農村真危險」,一語命中了中國長久以來存在的三農困境。然而,隨著胡溫時代的當政,中國大陸的經濟不僅在東部沿海地區繼續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其還祭出許多地農業政策及補貼措施(例如:家電、汽車下鄉等),希冀幫助農民擺脫窮困,進而減少中國內部的社會問題。

此外,中國現階段也正積極地建設中西部地區,並鼓勵跨國企業進入西部地區設廠與造鎮,以增加農村地區的就業率,並提升西部地區的生活水準。此舉不僅有助於中國內部的城鄉差距,且還可透過外資企業之手,解決內部貧富不均的問題。以今(2010)年於珠三角地區所出現的缺工潮觀察,中國政府對於「三農問題」之解決以及防範似乎已經有較顯著的成果。

反觀台灣,隨著與世界逐漸地接軌,且於2002年正式成為WTO之會員後,其農業的產值只剩下我國GDP的1.8%,我國政府同樣面臨著「三農問題」所帶來的抗爭。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台灣之農業問題乃源自於全球化所帶來的高度競爭,且政府至今仍無法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台灣農民仍繼續以最傳統的方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然而,其所收成的農作物卻經過中間商一層層的利益剝削,而連帶降低了農民的收入。隨著台灣即將與中國簽訂ECFA,農業勢必將面臨更巨大的競爭,然而在政府提不出具體的配套措施,只強調將以補貼的方式降低ECFA所帶來的衝擊。此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難怪會使許多中南部人民產生疑慮並反對。

事實上,以台灣的經濟能力與技術,要輔導農業升級並非相當困難。以荷蘭為例,該國的出口產品乃以「花卉」與「水果」為主。在國土狹小的情況下,荷蘭農民以資金取代土地密集性,轉而生產高附加價值的花卉產品,並依照市場需求與趨勢,不斷地進行研發,以取得全球專利技術。此外,透過產業分工與專業化的生產模式,且在花農間彼此交流、合作的情況下,荷蘭農民創下了300萬台幣的年平均收入,而此所得則是台灣農民的14倍。

再者,荷蘭農民還共同成立了「阿斯米爾花卉拍賣中心」,在許多花農都是此拍賣中心的股東之情況下,其有效避免了大盤商的剝削,也為荷蘭農民創造了合理的作物價格。而每一天在此平台所交易的花卉量,則佔了全球的80%,由此可知,荷蘭花農在全球化的競爭下,的確找到了適合自身的商業模式。此外,荷蘭政府也積極從教育著手,透過產學合作之方式,不斷地研發與改良品種,並透過公權力,提升農民的專業化水準,以維持該國的農業競爭力。

概括而論,荷蘭農業之所以成功,乃因該國農民能有效掌握全球之「技術」、「通路」、「品牌」。然而,筆者也認為台灣農民乃有相當大地潛力往該方向前進。例如:台灣果農就常靠著品種改良,而創造出更香甜的水果,其若能透過政府有效地輔導與協助(如建立便捷的空運物流系統、制度化的教育系統等),台灣之農業將有相當的自信向全世界展向其成果。此外,在氣候變遷不定的情況下,台灣農業也應轉型成「溫室農業」,以減少天災因素所帶來的物價波動與農業損失。平心而論,台灣的「三農問題」遠比中國大陸簡單許多,問題只在於台灣農民願不願意正視全球化競爭的存在,以及台灣政府有沒有心幫助台灣農業轉型,以找到最適切的利基點。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