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會與日本展現的國家意象

仙谷由人、福山哲郎、高村正彥、宮本熊二共同揭開日本館展示入口處的大幕,標誌著日本館正式開館資料來源h
![]() |
仙谷由人、福山哲郎、高村正彥、宮本熊二共同揭開日本館展示入口處的大幕,標誌著日本館正式開館 資料來源http://www.expo2010.cn/a/20100501/000088.htm |
2010年5月1日,日本各大電子媒體無不以頭條報導著在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中,讀賣新聞以『日本館3000人が列、「ハイテク見たい」』為題,敘述了日本館開館的參觀盛況,首日排隊的人數就高達3000人,空前的人數令人讚嘆。筆者未實地參與,故從日本主辦歷屆世博會的情況為引,觀察當前日本欲體現給世人的國家意象為何。
一、歷史上的日本世博會
在世博會的歷史中,日本共主辦了四次,首次是在大阪市於1970年舉行,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共有6422萬人參加;第二次是在1975於沖繩,主題為海-充滿希望的未來,為專業性主題,共有349萬人參加;第三次於1985年在筑波,主題為居住與環境,人類居家科技,共有2033萬人參加;最近的一次是在日本愛知縣於2005年舉行,主題為自然的睿智,共有2200萬人參加。
一般來說,主辦世界博覽會的國家好處在於:主辦國可以把自己的產品和科研成果向來觀賞世博會的海外人士推銷,推動國際市場,發展國際貿易和科技合作、提高本國地位、促進經濟貿易成長、交流先進科技、增加城市建設等等。
另外,日本在大阪世博會中有許多新的事物登場,隨後普及世界,如Air Doom(エアドーム;美國館登場)、自動人行道、連鎖快餐店(肯德基)等,也給世人造成了新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仍與日本有邦交的台灣,也以中華民國的正式國名參加,場館設計者為貝聿銘。
二、上海世博會的日本館-日中友好的展現
據讀賣新聞報導,在5月1日開幕的日本館中,並未見到日本國旗「日の丸」的飄揚,原因是日本國旗會讓中國民眾聯想到軍國主義,為避免反日情緒的再度發生,日本產業館的工作人員也提到了,展覽內容相當小心,並未涉及政治。
日本國家戰略大臣仙谷由人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希望在184天的會期中,以「心之和,技之和」為主題的日本館能受到參觀者的喜愛,也希望通過上海世博會,加強日中兩國人民間的交流。筆者認為,從各種角度包括展示日中關係史的遣唐使、國旗延遲懸掛等細節來看,日本仍持續其與中交好的政策。
去除了政治敏感外,日本館的建築展覽是相當有特色的,據日本館官網資料顯示,日本國家館名為「紫蠶島」,分為過去、現在、未來3大展區,形態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它的外觀形象是紫色的圓頂蠶繭。佔地面積約6450平方公尺,和其他國外面積最大的展館並列最大層級。
三、日本軟實力的發揮
在日本館的設施中,如拉小提琴的機器人、萬能相機、現場照明和空調使用的是最新的環保技術包括太陽能和雨水等等,展現了當前日本高超的科技和機器人技術。
在過去日本主辦的世博會中,展示的是日本人的巧思與設計,及人類的進步,但在全球氣候變遷及暖化的情況下,在愛知博覽會的主題就轉變成以自然為主,透過人類的合作以保護環境。今年上海世博的日本展覽館,更透過了結合高科技的方式來尋求環境保護,展示了日本國力的強大和高科技的發展,這就是日本引以為傲的軟實力之一。
其二,日本透過其文化上的影響力,成功使漫畫、電玩和卡通等年輕人的喜好推廣到全世界,我們可以觀察到日本不遺餘力的推動,甚至前首相麻生太郎也成為日本漫畫的另類代言人。
從上海世博中,日本館熙來攘往的人潮看來,日本的確成功的運用軟實力,在招徠人潮之外,也拓展了國家對環保、人文關懷的國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