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義:美國可能不希望民進黨再度執政

2013-05-06 18:19:30   1176

美國再平衡政策,亞洲各國關切,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指出,美國為求區域穩定,將持續歡迎

美國再平衡政策,亞洲各國關切,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指出,美國為求區域穩定,將持續歡迎台海緊張降低、避免台灣海峽出現軍事危機。他認為,美國在台灣總統選戰過程中自主與不自主傾向維持現狀,不希望民進黨再度執政,可能是政策發展的取向。美國在2012如何對待蔡英文,也可能在2016對待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美國作法並不公平。

台灣綜合研究院暨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昨天(1日)共同舉辦“習近平時代兩岸關係展望”論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與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發表“亞太新變局下兩岸關係新因素新考驗”。

林正義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曾擔任國安會諮詢委員。他指出,美國再平衡政策因國防經費減少,任務一旦增多,將面臨因應的困難,因此將持續歡迎台海緊張降低。他說,美國政府對台灣再度政黨輪替的認知是,為避免可能的潛在衝突而被迫捲入,將調整長期以來不涉入台灣內部選舉的立場。雖然美國會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但在選戰過程中自主與不自主傾向維持現狀,不希望民進黨再度執政,卻可能是政策發展的取向。

林正義在“亞太情勢發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分析美國的戰略轉向。他說,美國結束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之後,根據美國國防戰略指導(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日後美軍少有可能長期軍事介入海外戰爭,軍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另一方面,美國的國防預算在2021年之前將大幅刪減5000億美金,每年約減少500億美金。美國雖仍是全球第一國防預算國家,但美國與中國在國防軍費差距的縮小,可能會使美國在推動戰略轉向亞太受到挑戰。

林正義指出,美國將會要求亞太盟友邦在後勤支援、軍費分擔上,彌補美國不足部分的角色。美軍減少與亞太盟邦軍事演習的項目、次數或時間,也將間接影響到亞太再平衡的戰略。中國發展反介入(anti-access)軍事能力,美國加強聯合作戰介入概念(Joint Operational Access Concept),希望在2020年前在亞太部署60%海軍軍艦艘數。

美國亞太人事的異動,在主導再平衡政策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下台之後,無論由何人接任,均難以具有坎博的亞太戰略視野。北京樂於見到坎貝爾、希拉蕊離任,因為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不像希拉蕊高調主張,對“轉向亞洲”的用語也有保留。從凱瑞的發言來看,他不像希拉蕊強調傳統安全或直接凸顯對中國的不友善。而坎貝爾離任之後,像他一樣支持對台出售F16C/D的政務官可能消失,台灣要採購先進武器系統可能較為困難。

林正義分析,歐巴馬強力推動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TPP)在2013年展開密集談判,日本決定加入TPP後,亞太經合會已有半數成員加入。若TPP在9月底前達成協議,對再平衡亞洲的政策將是一大推力。北京支持由東協倡議的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多少有抗衡美國主導TPP的意味。

對台灣而言,除了與新加坡、紐西蘭協商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加入亞太經濟整合一直是馬政府的目標,日本加入TPP談判之後對台灣形成參與的壓力,而中國支持東協+六(RCEP)的安排,台灣也同時尋求加入RCEP此一經濟整合機制的可能性。

另外,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林正義表示,對中國而言,在緩和的兩岸關係之下,北京從東南浙江、福建、廣東抽調部隊時,無須有過多的安全顧慮。台海兩岸關係緩和,使得台灣難以從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獲得外部安全環境改變的利益。對北京、台北而言,均不希望看到兩韓的緊張或武力威脅。

他指出,朝鮮金正恩進行火箭試射、核試爆,北京愈來愈感到不耐。

他說,馬英九也希望朝鮮自制,“不要升高區域緊張,希望透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爭端,並反對任何國家採取有損區域和平穩定的措施”。若台海兩岸在朝鮮情勢發展有愈來愈接近的立場,中國應該思考放棄以武力威脅台灣的做法。

林正義進一步分析,朝鮮遽變、南北朝鮮衝突,影響較大的國家是韓國、日本、美國與中國。台灣不致於受到太大的衝擊。但是,朝鮮難民、假美鈔、毒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運輸等,台灣會受到波及。在朝鮮境內的台商及在南北朝鮮邊境地區種植人參的台商企業,一旦軍事衝突爆發,將首當其衝。台灣如何與其他各利益相關國家,加強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溝通與對話,協商較為一致的因應方案與時機點,成為馬政府的挑戰。

【中評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