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爆炸案在逃嫌犯已遭拘捕

2013-04-22 13:11:40   849

波士頓警方當地時間19日晚對外宣佈,在逃的爆炸案嫌犯焦哈爾·薩納耶夫已被拘捕。

波士頓爆炸案在逃嫌犯焦哈爾·薩納耶夫被警方拘捕

波士頓警方當地時間19日晚對外宣佈,在逃的爆炸案嫌犯焦哈爾·薩納耶夫已被拘捕。

警方當晚在沃特敦(Watertown)拘捕焦哈爾·薩納耶夫。美國執法部門集中追捕焦哈爾長達近一天時間,大批來自聯邦調查局、國民警衛隊、反恐特警以及州市兩級警局的人員全力緝凶,逐步縮小包圍圈,終於將嫌犯一舉擒獲。

焦哈爾·薩納耶夫是FBI此前命名的“2號嫌犯”,也是在爆炸案中放置爆炸物的關鍵嫌犯。焦哈爾的哥哥、“1號嫌犯”塔梅爾蘭·薩納耶夫此前已被警方消滅。

現場視頻顯示,沃特敦對焦哈爾的被捕報以熱烈掌聲,執法人員中也傳出歡呼。波士頓市長莫尼諾等在第一時間對焦哈爾的被捕向執法部門祝賀。

焦哈爾被捕對爆炸案的進一步深入調查意義重大。FBI能通過訊問焦哈爾瞭解嫌犯製造爆炸案的真正動機,爆炸案本身的諸多謎團也將有望一一破解。

波士頓15日舉辦馬拉松比賽期間遭遇爆炸事件,造成包括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內的3人遇難,170多人受傷。焦哈爾兄弟被FBI認定是這起爆炸的嫌犯。

波士頓爆炸1嫌犯死1人在逃 在MIT槍殺校警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官方說,當地時間18日麻省理工學院發生一起槍擊案,該案的兩名嫌疑人中的一人已經死亡,另一名嫌犯仍在逃。這兩名嫌犯據信也是4月15日發生的波士頓馬拉松賽爆炸事件的嫌疑人。

目前,警方正在波士頓郊外的沃特敦對這名仍在逃的嫌犯進行大規模搜捕。波士頓警方發佈的消息稱,這名在逃嫌犯全副武裝,非常危險,是一名恐怖分子。警方要求沃特敦居民鎖上家門,不要讓任何人進入。

地區檢察官說,這兩名嫌犯在槍殺了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警後,盜竊了一輛汽車逃走。早些時候,警方正在此地散發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嫌犯照片。

當局說,嫌疑人從汽車內向警方投擲炸藥。在交火中,一名嫌犯被警方擊成重傷,隨後在送醫後宣告不治。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稱,他們正在與地方當局確認這一事件的進程。

FBI公佈嫌疑犯照片及影像

4月18日,波士頓爆炸案調查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當天面向全世界公佈了兩名嫌疑犯的照片及影像,引發全美轟動。

FBI記者會當天只進行了10分鐘,卻對外公開了迄今為止最關鍵的案情線索,引發全美媒體的極大關切,紛紛中斷正常播報,就新公佈的照片及影像進行即時分析。

FBI將戴著黑色帽子的嫌犯定為“1號嫌犯”,戴著白色帽子的嫌犯定為“2號嫌犯”,兩人應為同謀作案。“2號嫌犯”是目前被認為放置爆炸物的關鍵嫌犯。

FBI公佈的數張照片顯示,兩名嫌疑犯都有背包,穿著看上去很隨意,扮成遊客的模樣。FBI同時公佈的視頻顯示兩名嫌犯前後走過監控攝像頭,正在朝馬拉松比賽終點線方向走去的畫面。

FBI稱,將這些嫌疑犯明確指認出來並發現其藏身之地是當前該機構“最重要的任務”,並呼籲民眾積極向FBI提供有關線索。

FBI同時警告民眾,嫌犯“非常危險”,民眾如遇到嫌犯,“千萬不要擅自行動”,而要立即報告FBI或警方。FBI的相關聯繫方式為,1-800-CALL-FBI(1-800-225-5324)。

記者李洋注意到,FBI公佈上述照片和視頻後,全美各大電視媒體不停輪播,各個社交網站和影片分享網瘋狂轉發。FBI方面希望通過媒體和社交網站的力量讓這些資訊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讓嫌犯最終無處藏身。

15日波士頓在舉辦馬拉松比賽時遭遇連環爆炸襲擊,造成包括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在內的3人死亡,170多人受傷。美國總統歐巴馬18日在波士頓的追思活動中誓言一定要將製造爆炸的人捉拿歸案

美執法部門否認嫌犯被捕消息  CNN已撤回報導

據中新社記者瞭解到的最新情況,波士頓警方當地時間17日下午2點30分已公開澄清,“目前沒有爆炸案嫌犯被捕”。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司法部方面也否認了有關被捕的消息。

不少媒體在此前數小時內紛紛報導嫌犯被捕的消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援引執法部門消息人士的話說,“已有嫌犯被當局逮捕,根據是爆炸事發時的現場監控錄影”。CNN目前已經撤回了上述報導。

美國聯邦調查局在聲明中呼籲媒體,在有關報導中要保持謹慎,弄清資訊之後再作報導。

據最新消息,波士頓警方擬在2小時後舉行新聞發佈會,披露案情調查的進一步進展。

監視錄影帶鎖定爆炸案嫌疑人 或為美本土恐怖分子

美國波士頓爆炸案調查人員17日透露,已從監視錄影帶中確定了嫌疑人。16日,美國執法部門按照應對“恐怖攻擊”的方式追查波士頓爆炸案,基本還原了現場情景,複製了爆炸裝置,並向社會徵集線索。

一些分析師說,這起“9•11”以來美國本土最慘重爆炸襲擊似乎不太符合“基地”等國際恐怖組織的風格,可能由“獨狼”即本土恐怖分子實施。另外,兇手自製簡易爆炸裝置,且作案時間點牽涉多個特殊日子,加大調查難度。

調查

排查範圍已縮至12街區

據CNN17日報導,美國波士頓爆炸案調查人員透露,已從監視錄影帶中確定了嫌疑人。

16日,發生爆炸案的美國東北部波士頓在市區投入大量警力維護秩序,跟蹤爆炸案各類線索。同時,警方懸賞5萬美元向社會搜集爆炸案線索。眼下,警方已找到爆炸裝置的各種部件,基本還原了現場情景。

在發生爆炸的波士頓繁華區域巴克貝,大量員警和全副武裝的士兵從早晨開始即四處設置路障,檢查進出此地辦公樓停車場的車輛,空中有直升機盤旋,組成立體的安保態勢。

波士頓警方負責人愛德華•大衛斯當天說,巴克貝的罪案現場是波士頓警局歷史上“最複雜”的一個,在當天,警方確定的犯罪現場的範圍由前一晚的15個街區縮小到12個。大衛斯說,隨著調查的深入,犯罪現場還可能繼續縮小範圍,但他認為,這一現場仍將被封鎖至少兩天。

他說:“我們希望人們能正常生活、工作,但我們也需要你們保持警惕,同時把這裏的空間留給我們。”

爆炸裝置是“壓力鍋炸彈”

不間斷的調查工作在16日取得一定進展。聯邦調查局波士頓分局主管理查•德洛裏耶16日說,調查人員在現場發現了電路板等爆炸裝置的部件,並送往聯邦調查局位於弗吉尼亞州匡蒂科鎮的實驗室,以供“復原”。

德洛裏耶告訴媒體記者:“部分復原物件包括一些黑色尼龍,可能來自一只背包,以及一些看起來像軸承滾珠和釘子碎片的東西,可能藏在一只壓力鍋中。”

他說,技術人員16日上午確認,襲擊者把兩個爆炸裝置藏在一個黑色尼龍袋或背包中,帶至襲擊地點,所以那個尼龍袋或背包挺沉。

調查人員當天公開爆炸裝置照片,顯示其中一個裝置由現已扭曲變形的金屬容器、電線、電池和一小塊電路板組成。

一些現在和曾經在反恐部門任職的官員說,至少一個爆炸裝置以壓力鍋為容器,以黑火藥為炸藥,加入鋼珠、釘子等增加殺傷力。波士頓當地媒體援引警方消息說,兩個爆炸裝置都裝在壓力鍋內,放在黑色手提袋裏,被人放置在爆炸現場。兩個爆炸裝置的爆炸時間相差12秒。

此外,德洛裏耶說,調查人員在多個地點詢問了多名證人,他要求公眾繼續向執法機關提供各類線索,以協助調查。

警方未發現其他爆炸裝置

與先前媒體報導不同,波士頓警方沒有在15日襲擊現場或附近發現未引爆的其他爆炸裝置。警方說,比賽開始前已經徹底檢查終點線周圍區域,沒有發現爆炸裝置。

德洛裏耶在新聞發佈會上說,警方迄今沒有逮捕任何嫌疑人,也沒有個人或組織“認領”襲擊。就嫌疑人身份和作案動機,仍有多種猜測。“這將是一次世界範圍的調查。我們將追到天涯海角,找出犯下這一卑鄙罪行的個體或團夥。”

儘管調查範圍略有縮小,警方仍無法斷定襲擊者是來自海外還是國內的恐怖分子。美國政府官員說,尚無跡象顯示“基地”組織或其他外國極端組織是幕後元兇,只是,調查仍處於初級階段,眼下得出結論為時尚早。

分析

爆炸裝置簡易追查源頭費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分析師的話報導,襲擊者似乎仿照“基地”組織借助互聯網散發的“炸彈自製手冊”製造爆炸裝置,從中可以看到極端武裝人員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所用自製炸彈的影子。

只是,獲稱“獨狼”的美國右翼極端分子在國內製造恐怖襲擊時同樣使用這類簡易爆炸裝置,殺傷力較強,材料易於獲取,卻難以追查源頭,令情報部門頭疼不已。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分析師、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胡安•卡洛斯•薩拉特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從襲擊發生在納稅申報截止日、爆炸裝置技術含量低等事實看,這可能不是一次傳統的“基地”式襲擊。

按照薩拉特的說法,過去十年,宗教極端主義組織在襲擊發生後急於“認領”,以期擴大影響力,但這次沒有,巴基斯坦塔利班甚至否認牽涉這次襲擊。

特殊日子聚集作案動機難斷

一些分析師注意到,除4月15日為美國納稅申報截止日,容易引發極端反政府分子、無政府主義者仇恨,本週五即19日是聯邦執法人員在德克薩斯州一處莊園圍剿邪教“大衛教派”20周年,那次衝突致死大約80人,同一天也是俄克拉何馬市中心聯邦政府辦公樓爆炸襲擊18周年,那次本土恐怖襲擊致死168人。

另外,6年前的4月16日,佛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美國最慘重校園槍擊案,致死32人。14年前的4月20日,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恩中學槍擊案致死13人。本年度波士頓馬拉松則包含紀念去年12月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的意義。

特殊日子“聚集”,增加了分析作案動機的難度。薩拉特說,“我們可能不得不習慣這一想法”:破案可能需要“幾個星期或幾個月”。

總統拗口表態凸顯反恐尷尬

“恐怖”二字對美國人有何複雜意味?從歐巴馬政府的反應就可窺見一二。

歐巴馬總統在事發後的兩次全國電視講話中,一方面礙於調查工作尚未結束而不能立即將波士頓爆炸定義為“恐怖襲擊”,另一方面又唯恐被責以行動不力而必須突出“恐怖”字眼,只好謹慎又拗口地強調“正按‘恐怖主義行徑’處理”爆炸案。

自12年前“恐怖航班”重創原本自信滿滿的美國社會以來,美國人似乎一直陷在“又累又恐”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以反恐之名發起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似乎形成某種“越反越恐”的怪圈,並給美國社會製造了從退伍軍人安置到對穆斯林的“隱性歧視”等一連串難以治癒的“偏頭痛”。在去年一起造成7人死亡的槍擊案中,人們懷疑遇害的錫克教徒就是因被極端分子誤認為穆斯林而不幸“中槍”,這一事件很可能只是美國社會這一深層矛盾的縮影。

另一方面,對恐怖主義的集體記憶依然深植美國社會,人們抱怨雖多,卻不敢掉以輕心。今年3月初,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宣佈從4月下旬起將允許飛機乘客隨身攜帶部分類型的小刀。這是“9•11”以來美方首次放寬安檢要求,結果輿論譁然,斥之為置公眾安全於不顧。

媒體搶先定性折射脆弱心理

當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現場15日下午接連發生爆炸後,無論濃煙中四散奔逃的親歷者,還是電視機前一遍遍重複觀看現場視頻的觀眾,不少美國人心頭那根與“恐怖”二字相連的弦又被觸動了。

事發後,美國各大報刊、電視、網路媒體紛紛滾動報導,“恐怖襲擊”一詞頻現其中。媒體先於警方對事件定性,折射出後“9•11”時代美國社會某種“驚弓之鳥”的心理。

在波士頓體育盛事的重重安保中發生致命爆炸,再次凸顯恐怖威脅和安全防衛之間“矛與盾”的複雜關係。美國國土面積大,境內外人員往來多,安保工作再強也有“掛一漏萬”之時,而這“萬一”對任何受害者家庭都是百分百的重創。

“9•11”襲擊已過去十多年,美國民眾逐漸恢復的脆弱心理如今又遭遇一擊,他們對美國本土自我防範能力可能產生新的懷疑。如何加強國土安全,將成為美國社會下階段的關注重點和反思課題。

【中新網】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