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岩倉使節團到當代日本的變相鎖國

2012-01-31 16:32:14   2020

1872年岩倉使節團訪問倫敦,由左至右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資料來源:










1872年岩倉使節團訪問倫敦,由左至右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資料來源:〈誇り高き明治の日本人〉,《木戶孝允館》,http://www13.ocn.ne.jp/~dawn/sekai.htm




讀賣新聞在2010年3月10日的一則報導『「日本人学生 存在感薄い」ハーバード大学長会見』中舉例,日本留學生在美國哈佛大學中,與中國、韓國的學生相比,「存在感相當低」。也導出近年來日本出國留學生人數的下降的問題,也是日本國家國力成長及學生競爭力的一個隱憂,至此筆者從日本史的角度,帶出對日本現今狀況的探討。



一、周遊列國的岩倉使節團



日本建立明治政府後,在明治元年(1868)3月4日發布的《五條誓約》中就宣佈要「求知識於世界」,表明了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的意向。



在明治四年(1871)派出了一個大規模的高級政府代表團,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全權特命大使,另還有長州派的參議木戶孝允、工部大輔伊藤博文、薩摩派的大藏卿大久保利通、肥前藩的外務少卿山口尚芳為副使、另還有各藩主參與,加上隨員及留學生浩浩蕩蕩近百人出使,至美國及歐洲諸國訪察,至明治六年(1873)9月13日環繞地球一周後經上海返回日本。



此使節團之任務有三:訪問各締約國,並呈送國書;修改不平等條約;調查與研究歐美各國之文物制度。他們遍訪了美、英、法、德、俄等十二國,在一年十個月中,使節團對西方國家的一切措施都詳盡的紀錄。也大致瞭解學習西方應該從某些方面開始,如大力發展工商業;努力普及教育;改革政治體制與健全法制;保護個人財產權。尤其英國給日本人的印象最深,同樣是島國,但英國卻是世界強國,工商發達,而出訪後返國的同時,也途經了廣州和上海,外國人租界的整潔乾淨與中國人住的擁擠髒亂,使日本人感受到東方的落後,更加速明治維新的步調。



二、從明治到平成的留學潮



倘若詳細論述日本留學史,其篇幅之廣,可寫成一部史書,本文之目的在於檢視歷史與現今的連結與變化之處,故詳細歷史不多贅述。大體來說,自明治、大正至昭和年間,日本都向外派遣大量留學生,主要以歐美為主,戰後受美國佔領的日本,也將美國視為留學的大宗,向西方取經的意念也承襲明治的開化精神。



到了平成初期,日本的留學生人數仍是亞洲國家之冠,但二十一世紀後逐漸被中韓等國趕上。不是說日本的留學生減少,而是中韓等國力求競爭的態度積極的轉變,連帶的日本進入了經濟衰退時期導致潮流下降。



三、日生留學狀況下降-社會與經濟因素



今天造成日本留學人數下降的原因,筆者認為是一日本社會的排外因素。其淵源自兩百六十年前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さこく)及幕末的尊王攘夷思想,長期封閉了日本的對外交流。



明治政府開國之後,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美軍的佔領,使日本人民在心理上仍有鎖國政策的影響,加上戰前軍國主義者對神國思想的強力宣傳,讓日本社會對於外人有排斥及「非我族類」之感。當前日本以招募海外學生為主,而日本教育水準的程度也讓國內學子不需到海外也能享受高等教育,故也成為留學生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二是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自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已屆二十個年頭,日本的經濟仍未見起色,即使政府祭出各種振興政策尚且無法有所成效。今年在自民黨執政後,雖提出擴大經濟方案及十年內經濟成長倍增的口號,但疲敗已久的日本經濟,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就像是個添加了劣質煤炭的鍋爐,不管加入再怎麼多的「刺激景氣」煤炭,也無法推動這台有如黑洞的火車頭。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