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玄:兩岸應用時間換取空間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今天說,兩岸要用時間換取雙贏共進的空間,並撇開現實統獨問題,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今天說,兩岸要用時間換取雙贏共進的空間,並撇開現實統獨問題,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未來發展。
劉兆玄今天出席第10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進行專題講座,對兩岸關係及未來發展提出看法和意見。
劉兆玄表示,2008年總統馬英九上任就推動兩岸政策、直航及正面的和平措施,為一度緊張的海峽關係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這個政策應該是「立刻有感」,對於兩岸經貿、旅遊、文化及學術交流都如雨後春筍般發展 。
他指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有更多機會有待兩岸開拓經營,就像打開一道門、建一座橋,後續延伸的成果更重要,例如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自由商貿協定、台灣有更多國際活動空間等,如此才能讓ECFA的政策持續加溫、加值,變成短程、長程都有感的偉大政策。
劉兆玄認為,從2008年到2012年,兩岸從「不統、不獨、不武」或是從互不承認到互不否認,一連串的「不」,4年來穩定兩岸緊張關係,但當第2個4年到來,大家會問「不」的後面是什麼?
劉兆玄表示,要讓兩岸政策跳出目前框架,台灣內部需要共識,但在高度兩極化拉扯下,共識很困難。他認為,兩岸應該聚焦未來,拉開時空距離,兩極的思維就沒這麼尖銳了。
劉兆玄說,今天的兩岸情勢,要有時間換取空間的大概念,「用時間換取找到雙贏共進的空間」,兩岸急需一個機制,而這個機制應該由民間開始,撇開現實統獨問題,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未來發展。
他指出,這個機制由民間來推動,在兩岸政府充分信任和重視下,這個機制推動得好,能夠得到民意信任,產生實際影響。
劉兆玄表示,未來兩岸人民不論做出怎樣的決定,兩岸都會因為有這一層努力,演進成一個更進步、對人民更好的兩岸。
劉兆玄:有感政策需不畏抨擊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今天說,政府施政要不在意一時被譏笑為無感,不畏懼民粹式的抨擊,才能成為長久的、偉大的有感政策。
第10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今天在台北舉行首日會議,劉兆玄以「什麼是有感政策」為題專題演講。
劉兆玄表示,要有進步公共政策,人民對政策「有感、無感」應有不同思維。第一,許多政策「扎根在中央、開花在地方」;第二,政策有時間差,當時無感但影響長遠;第三,有感政策若不能持續創新加值,新鮮感過後,民眾不只無感還會變成惡感。
劉兆玄說,現今面對的是負面導向的媒體批評,只有為國家的長遠發展高瞻遠矚,規劃出重大、有衝擊力的大計畫,不在意一時被譏笑為無感,不要畏懼民粹式的抨擊,才能成為長久的、偉大的有感政策。
劉兆玄舉例說,10幾年前地方戶政事務所大幅簡化作業、改善服務,讓民眾有感並稱讚,但要讓優質的服務化為實際,背後理由是中央政府推動的戶政資訊化,「中央推動無感政策,地方才有有感服務」。
他再舉例,地方政府對爭取舉辦大型活動最感興趣,包括燈會、國際運動會、國際團體表演等,提供民眾免費欣賞,「這種政策民眾有感到不行,但經費誰出民眾就無感,其實很多經費都來自中央政府相關部門」。
他還表示,政府提出4年新台幣5000億元的建設政策後,剛開始民眾是無感的,但過了一段時間,開上路能避開塞車路段,或提著行李箱出入全新的航站大廈時,民眾才會有感。
外交方面,劉兆玄提到政府突破許多困難,完成多國免簽,這是民眾應該有感的政策,不僅台灣人有感,對岸人民也有感。
他表示,影響國家深遠的基石政策,在提出時都是遭到嚴厲批判和抨擊,靠的是政治領袖的視野和洞悉,領袖堅強的決心和意志力,能超越一時負面批評,得到長遠成就。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