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抵達北京 會見王毅、社科院

謝長廷低調抵北京 國台辦北京市台辦接機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謝長廷一行,5日晚從廈門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
謝長廷低調抵北京 國台辦北京市台辦接機
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謝長廷一行,5日晚從廈門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國台辦聯絡局長長劉軍川、北京市台辦主任馬玉萍出面迎接,由於是國內班機,沒有禮遇通關問題,不過,謝長廷一行,仍受到相當禮遇,從VIP通道離開,直達下榻的王府井大街北京東方君悅大酒店。
謝長廷一行是下午搭乘廈門航空MF-8131班機,5日傍晚出發,原訂晚間8點5分抵達,到8點8分才到,台辦系統在貴賓室迎迓,到9點多搭車離開。
謝長廷北京行非常低調,不像抵達廈門後有公開發言,同時始終對下榻飯店保密,不過,還是被媒體一路尾隨到君悅飯店而曝光。
謝長廷步出機場國內線貴賓通道時,看到清一色台灣媒體已在欄杆外守候,有點訝異,不過還是跟夫人游芳枝、雲林縣長蘇治芬、立法委員趙天麟等人,很貼心走近表示:“謝謝大家,大家辛苦了!”
媒體請他比較前後來北京感覺,他說:“我剛到,因為還沒到機場外,很難比較,不過,感覺比較輕鬆,跟10多年前比起來!”那時他是以新福利國連線立法委員身分組團參訪北京。
謝長廷被問到北京計劃看誰?會不會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時,對台灣駐北京記者群幽了一默說:“你給我介紹?而且要拿著照片說:‘你認識不認識他?’”暗諷日前有台灣大陸事務官員不認得賈慶林,四兩撥千斤。
謝長廷在京提化解兩岸差異三主張
謝長廷今天到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與所長余克禮所率台灣專家交談近2個鐘頭,會談後,謝長廷提出三點主張:首先是兩岸關係已進入瓶頸期,按下來要深化、飛躍,需尊重彼此差異,以誠意、善意解決;其次,雙方各自對經濟發展、民主法治的信心,不必急著處理或負面解讀;第三,他與社科院相互理解彼此的不同意見、看法,為雙方未來交流、了解,打下良好基礎。
余克禮也肯定謝長廷為化解兩岸差異,邁出很重要一步。他回應:“我們歡迎民進黨很多人士,可以以個人身分,到大陸來交流,增進彼此相互了解、諒解,形成共識。”
今天台研所出席談話除所長余克禮,還有副所長朱衛東、張冠華、謝郁及相關研究員;謝長廷方面有立法委員李應元、趙天麟、雲林縣長蘇治芬、高雄市議員康裕成等人。
謝長廷表示,雙方交談兩個鐘頭,氣氛很好,很坦誠交換很多意見,無所不談,基本上講有三點,第1點、隨著過去兩岸交流,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在階段上有帶動經濟、經貿發展,但是的確雙方有一些瓶頸,要深化、飛躍成長的話,面臨有一些隱含差異沒有溝通,所以未來面對差異,彼此尊重差異處理,這段時間,雙方認為也要一段時間,沒那麼容易,但要有誠意、善意去解決。
謝長廷強調,第2點,我們都認為,其實大陸這邊經濟發展、生產力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其實比以前更有自信,台灣的民主法治發展也有信心,雙方對時間、對未來會更有自信,不急著有些事情馬上處理,或從負面去解讀,譬如被併吞、被出賣,不會這樣去做,有利於兩岸未來更進一步交流。
謝長廷指出,第3點,他與余克禮互送著作,把雙方的兩岸政治主張、政策做一個說明、敘述,社科院這邊都是台灣問題專家,有不同意見、看法,雙方覺得有誠意,可以未來交流、了解,打下一個很好基礎。
謝長廷被問到他所提政治差異,是否談到他過去所主張的“憲法一中”,他說:“兩岸差異很多,第一是政治、生活方式、制度的差異,當然也有我講政治主張的差異,我書上有提到,也把書送給他們,他們都看過了。”
東道主余克禮接著說:“董事長概括很全面,我也很同意,媒體所關心的‘差異’,你們比我們更清楚!”
余克禮表示,兩岸之間任何差異,通過交流,相互了解、理解、諒解到事後去解決,過程可能是比較長的過程,兩岸畢竟是隔著幾十年,往來過程過中,有新的誤解、誤會,想化解兩岸存在一些差異,需要時間。
余克禮說:“今天‘長廷兄’到大陸來,可以說是為化解兩岸差異,邁出很重要的一步,我們歡迎民進黨很多人士,可以以個人身分,到大陸來交流,增進彼此相互了解、諒解,形成共識。”【中評社 / 記者 李文輝】
謝長廷:也許見陸政治人物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今天傍晚向媒體表示,這2天也許可能會與大陸政治人物接觸,如果有,「我會讓大家知道」,似乎預示他在北京將與大陸中央涉台要員接觸。
從謝長廷明天行程變化也可看出端倪。謝長廷原訂明天上午出席世界調酒大賽,下午參觀鳥巢、水立方等京奧場館。
但謝陣營透露,下午的鳥巢、水立方行程將移到上午,空出的時間行程未定。外界認為,謝長廷似將利用明天下午的空檔,與大陸「政治人物」見面。
另據了解,謝長廷等人今晚將接受北京市政府晚宴款待,大陸方面出席者除北京市台辦主任馬玉萍外,也可望有1名副市長出席。
謝長廷下午參觀北京798藝術區空檔時向媒體表示,他這次訪問大陸,本來沒有預定要和哪位「政治人物」有公開政治活動行程,目前基本上也沒有公開政治活動,而是想看望台商,並想多了解公民社會活動及庶民文化。
謝長廷說,昨晚抵達北京後,包括媒體在內的不少朋友向他介紹大陸人士,希望能和他認識、溝通、對話,「基本上我也沒有排斥」,但他也沒辦法掌握時間,因為「這個地方其實我很不熟悉,可能比你還不熟」。
由於不少台灣駐北京媒體對謝陣營低調安排謝長廷北京行程頗有微詞,謝長廷也為此請求媒體原諒。他並強調,如果他有和「政治人物」接觸,「可能這兩天也許會;有,我會讓大家知道」、「事後我會告訴你」。
謝長廷說,如果是臨時安排來不及通知,或是需要尊重對方而無法通知,還請媒體能原諒。不過,也不能因為對方想和他談談話,就要找記者一起去,這樣也很不禮貌,這點希望大家互相包容。
李應元:謝長廷晚間會見王毅
民進黨籍立委李應元今天說,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晚間與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見面,感謝各地台辦協助行程。
李應元晚間透過謝長廷辦公室發出聲明表示,謝長廷此行,各地台辦都協助事務安排工作,謝長廷為表達感謝,晚間和王毅見面。
李應元說,兩人談話內容與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內容差不多,謝長廷以個人身分,對共同關心的問題與王毅交換意見,彼此都認同要面對差異、勇於尋找解決差異的看法。
謝長廷拜會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後表示,雙方都認為兩岸關係面臨瓶頸時,要「面對差異、尊重差異、處理差異」,雖需要時間處理,但只要有誠意、善意就能解決。【中央社】
謝登陸 黃昆輝籲綠營別跟進
台聯主席黃昆輝今天說,前行政院長謝長廷雖以個人身分前往中國,此舉強化傾中路線正當性,他呼籲綠營人士不要跟進。
台灣團結聯盟主席黃昆輝出席彰化縣「反併吞」宣講活動時表示,本土政治人物不但不嚴厲挑戰傾中政策,還出現強化傾中路線正當性行動,「這是台灣本土陣營當前最大的危機」。
黃昆輝表示,如果這種傾中氣氛蔓延,只會讓政治情勢更不利於本土陣營,綠營執政可能真的成為「傳奇」。
他呼籲綠營政治人物,選舉要贏得台灣人民支持,不是去和中國打交道,把焦點放在台灣,精神及心力放在台灣人民,才是贏得選舉的不二法門。
謝長廷差異說 洪奇昌:平常心
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洪奇昌今天說,處理兩岸差異或建立互信是漫長路程,但民進黨與共產黨對話是進步的事、平常心看待。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等人拜會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後表示,兩岸未來要面對、尊重及處理差異,雖需較長時間,但只要有誠意和善意,就能解決。
洪奇昌下午接受記者訪問表示,民主進步黨與中國共產黨對話是一件進步性的事情,他以平常心看待,但兩岸建立政治性互信是漫長的路,兩岸政府建立在國際上的互相尊重也是漫長路程。
不過,他說,中國的既定國家主張包括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兩岸間對基本國家主權、國際生存空間認知差異,都不是台灣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可以超越。【中央社】
謝長廷:兩岸不能只求同存異民進黨:屬個人意見
謝長廷:我這次沒有代表黨
隨謝長廷訪問的民進黨籍民代趙天麟表示,謝長廷多次強調民進黨有處理兩岸關係能力,其中包括對民進黨內部和支持者不同意見要有承擔與抗壓性。他說,民進黨面臨再執政機會,須有能力說服民眾面對兩岸問題。
對於謝長廷提出兩岸應處理和超越差異,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表示,謝長廷是以個人身分參訪,這屬於個人意見,民進黨尊重。
國民黨發言人殷瑋表示,謝長廷訪問大陸相關談話,論述固然漂亮,但對民進黨有多大影響力,各界都在看,他也希望蘇貞昌、蔡英文清楚說明兩岸政策立場【中新網 來源:央視網】
觀察:謝搶兩岸政策發言權 其他五味雜陳
謝長廷赴大陸進行“開展之旅”,綠營內部普遍低調,不太願意評論。黨主席蘇貞昌日前選在距離廈門僅5公里的金門,刻意提到對中國大陸的政策是“我們握緊的拳頭鬆開了”,強烈傳達與謝較勁的意味。綠營內部不願公開肯定謝長廷率先訪陸,一部份是擔憂深綠選民跳腳;另方面則是“謝系”抓到了兩岸政策發言權,心裡五味雜陳。
謝長廷訪問大陸行程,今天抵達政治敏感度高的北京,曾從事兩岸交流工作的綠營人士私下指出,謝出發前太高調,但此行實際作用,並非如謝所想像,政治意涵大於兩岸溝通的作用,如果謝有心要突破民進黨與中國大陸的差異性,應是低調到大陸去,才能真正溝通。
這名綠營人士分析,在謝長廷之前,高雄市長陳菊曾因為世界運動會到大陸去推銷,當時是北京市長郭金龍親自接待,謝此行到北京接待的層級可能連一半都沒有。此行的形式對謝不見得是加分,謝應該去大陸訪問,但應該多一點安排,避免不對等。
謝長廷訪問大陸經過兩天發酵,有一有趣觀察點,綠營內部除了謝系持正面、肯定態度外,其他派系根本低調不評論,甚至是不看好謝此行能對民進黨的中國大陸政策有什麼實際幫助。尤其是對於兩岸關係持較開放的新系,更擔心謝系搶了兩岸交流這一塊。
相對綠營的不看好,藍營普遍受訪都持較開放的態度看謝訪問大陸,主因是謝曾主張“憲法一中”,這和馬英九堅持的“中華民國憲法”基本原則相似,謝等於暗挺馬處理兩岸的立場。因此相較其他人,謝能率先踏出這一步,藍營較能接受。但藍營心裡也有隱憂,若進謝開了這一槍,後續讓綠營接踵去訪問大陸,這對未來藍綠選票結構,可能會起一些變化。
【中評社 / 記者 黃筱筠分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