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寧:十二年國教不會當實驗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表示,從來不把十二年國教當作「實驗」,新藥試驗可以失敗,國教只能成功,「不可能拿孩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表示,從來不把十二年國教當作「實驗」,新藥試驗可以失敗,國教只能成功,「不可能拿孩子做實驗」。
總統府資政李家同昨天投書媒體,強調一個藥廠要推新藥,必須經過非常複雜的檢驗,臨床實驗也要得到病人同意,可是「有一種人」對教育有特別新的想法,卻有權立刻下令實施。
蔣偉寧昨天到教育廣播電台為節目錄音,被媒體問及李家同的投書,他表示,教育不是實驗,「自己小孩都不敢拿來做實驗了,怎麼可能拿全國的小孩來做?」
蔣偉寧說,十二年國教是要讓學生從考試壓力解放出來,轉為主動學習,找到每個人的興趣,不再只是獨尊學科。
李家同在投書中,質疑基北區「特色招生」題目,會引起很多困惑和恐慌,例如題目請教文學家的原始想法,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釋,這就是文學的奧妙之處,沒有標準答案,他擔心孩子無法應付。
對此,蔣偉寧表示,特色招生的出發點是考「學習能力」,而不是考「記憶」,後者國中會考就會考了,不需再重複。他也說,李家同舉的例子是「發展中的東西」,各界不必太擔心,特招不一定要補習。
家長憂教改 夏惠汶:恐懼未知
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昨天說,民眾擔心十二年國教,主要是對「未知」的恐懼。
夏惠汶昨天應教育廣播電台之邀,與教育部長蔣偉寧對談,兩人就十二年國教相關議題交換意見,從錄音間談到會議室仍欲罷不能。
夏惠汶表示,十二年國教要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一片天,現在大家擔心升學制度改變,會念不到理想的學校,那是「表層結構」,「深層結構」則是不敢面對「未知」的心理。
夏惠汶認為,過去台灣教育偏重學科,許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開平餐飲有一個學生成績不錯,念到三年級了才說不想學餐飲了,想改攻國文。
夏惠汶好奇為何餐飲教育會引起對國文的熱情,一問之下才知道,那名學生國中時不喜歡制式化的國文教學,到開平後常要寫餐飲感想,慢慢寫出興趣。
開平後來找了兩名老師給予「專案輔導」,最後學生如願考上淡江大學中文系。但另一個案例,卻不是那麼順利。
夏惠汶的一名學生,突然想改學汽車修理,遭到家長強力反對,直說當初已讓他棄高中念高職,沒想到念了一年又想轉科,根本就是「三分鐘熱度」。最後學生拗不過父親的苦勸,只好繼續讀餐飲。
夏惠汶以此為例,說明許多家長太過擔心孩子未來。其實,中學階段都是在「摸索」,只要能找到終身興趣,都不嫌遲。十二年國教下,學校要努力幫學生找到興趣,提供面對未來的能力,就不怕「未知」。
教育部長蔣偉寧同意夏惠汶的說法,認為過去教育重視學科,許多學生只是被逼著學習,未來升學鬆綁了,教育重視學習興趣、態度、習慣的培養,就會有所改觀。
高中職分組教學 導入數位學習
十二年國教推動後,單一學校學生差異可能拉大;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表示,將導入數位學習模式,讓分組教學成為可能。
蔣偉寧受邀到教育廣播電台,與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對談,結束後受訪表示,許多學校反映學生程度差異越來越大,考慮採取「能力分班」
蔣偉寧指出,能力分班已經被貼上標籤,「我們不可能走回頭路」。
他說,雖然不能能力分班,但高中職的「分組」教學是可以考慮的方向;教育部近來積極請教國內數位學習專家,希望能找到幾個合適的模式,協助高中職的「差異性學習」。
蔣偉寧舉例,同樣是數學,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未來引入數位學習,學得快的人就能利用時間加深、加廣,老師則可以多花時間幫助落後的人。
教育部也希望透過線上同步輔助教學方式,彌補偏鄉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蔣偉寧說,近來參訪輔仁大學,發現國內已有案例可參考。
另外,十二年國教強調「適性學習」,若學生進了高中職,才發現志趣不合,蔣偉寧說,會保留「轉學機制」,讀餐飲的想學汽車修理,學校也要盡量協助,「半途轉換跑道,總比一輩子想做卻沒做來得好。」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