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專訪 吳敦義:兩岸不是政治名詞
今回應:兩岸和平指單純分治現況

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立場,各界有不同解讀。吳敦義則在上任前接受大陸媒體'
吳敦義:兩岸和平指單純分治現況
副總統吳敦義今天表示,以前對兩岸的形容,最正常的就是兩岸分治,月前他在博鰲論壇發表新16字箴言提到「兩岸和平」,指的就是很單純的兩岸分治現況。
有報載指出吳副總統在上任前接受中國大陸媒體「財經」雜誌獨家專訪,提出「兩岸不是政治名詞,而是地理名詞」,認為這個概念恰可平息各種纏繞在兩岸地位關係上的爭議。
吳副總統上午出席101年反毒學術研討會後答覆媒體詢問時指出,今年4月他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時,提出「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新16字箴言,也提到兩岸關係要「行穩才能致遠」。
對於媒體追問「兩岸」及「行穩」的意義,吳副總統說,以前對兩岸的形容,最正常的就是兩岸分治,岸就是指海岸,過去有人主張兩國、兩席、兩府等,他在博鰲論壇採用「兩岸和平」,就是很單純的兩岸分治現況;而包括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航線等,都是很中性地形容兩岸隔海分治數十年的狀況。
吳副總統說,「行穩」就是不要躁進,兩岸簽署了16個重要協議,都是一步一步很扎實認真的在談;兩岸雙方最近對於投資保障協議可能會有一定的結論,對台商人身安全、投資權益等,乃至不論是企業對政府、企業對企業、政府對政府之間,對爭端解決都要有一個保障機制。
他表示,台商在大陸投資需要得到保障,陸資到台灣投資也要用同理心,以對等跟尊嚴保障他們人身安全及投資權益,這就是互相尊重、平等而尊嚴的做法。【中央社】
陸媒專訪 吳敦義:兩岸不是政治名詞
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立場,各界有不同解讀。吳敦義則在上任前接受大陸媒體“財經”雜誌獨家專訪,提出“兩岸不是政治名詞,而是地理名詞”。
中國時報報道,今年四月,吳敦義出席博鰲論壇一周後,在台北接受大陸“財經”雜誌獨家專訪,以“兩岸行穩致遠”為題,趕在五二○正式就職前一期刊出。據了解,“財經”雜誌於大選前便與馬、吳二人接洽專訪,但府方認為大陸媒體不可能刊出總統職銜,因此婉拒;而在上任前恰有幾個月空檔的吳敦義同意受訪,成為台灣副元首以民間身分接受陸媒專訪的第一人。
雖然受訪及刊出時,吳敦義並無公職在身,但報道除一開始提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頭銜外,全文均以“吳先生”稱之,完全未觸及副總統字眼,僅以“馬英九、吳敦義組合贏得台灣選舉”,描述吳敦義的政治身分。
吳敦義在專訪中言談極為謹慎,他特別解釋,“兩岸”不是政治名詞,而是地理名詞,正好可以平息各種纏繞在兩岸地位關係上的爭議;“兩岸和平”和“求同存異”這八個字,旨在確保兩岸關係朝和平穩定方向發展。
吳敦義表示,兩岸政治對話時機未到,也沒有時間表,兩岸必須累積足夠的善意和互信,雙方內部各自需要在此一議題上形成高度一致的認同,並且要有民意的顯性支持與監督,才可能展開政治對話。
吳敦義說,兩岸關係發展要行穩致遠,而遠端目標“也許遠到雲深不知處”,且尚無落實的時間表,想要致遠,就必須以行穩為前提,若不能行穩,可能中途就停頓、破局,但“只要行穩,終能致遠”。
在被問到兩岸未來走向時,吳敦義表示,他對國家和歷史的發展抱持完全開放的心態,認為兩岸應真誠相待、彼此祝福、互相扶持,期許兩岸能“珍惜今日、期待未來”。
【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