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校長導覽 盼讓人更愛鄉土

「瞭解歷史才會懂得愛自己的鄉土。」年近八旬,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擔任導覽志工已10多年的張慶龍,為讓更
「瞭解歷史才會懂得愛自己的鄉土。」年近八旬,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擔任導覽志工已10多年的張慶龍,為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歷史文化,樂在志工服務,幾乎忘了自己的年齡與病痛。
在南投縣小學服務長達46年的張慶龍,民國88年從校長職務屆齡退休,由於服務期間對鄉土文化有濃厚興趣,喜愛收集文史資料,且有實際編撰鄉土教材的經驗,退休前一年,就投入文化志工的行列。
張慶龍參與志工服務,除了台灣文獻館「台灣歷史文化園區」,還有南投縣文化局的「南投縣文化園區」,一是台灣歷史文化的寶庫,一為南投鄉土文化的精髓,讓他滿心歡喜沉浸在歷史與鄉土文化的教育中。
當時台灣歷史文化園區志工隊剛剛草創,徵募第一批近百名志工,張慶龍因長期關注鄉土,「鄉土文化活字典」的美名早已不脛而走,加以為人謙和、熱忱,立即成了志工隊總幹事的不二人選。
此後13年,他連年被推舉為總幹事,帶領志工伙伴一起成長,建立志工隊制度及導覽解說機制,提升志工專業素養與服務品質;如果說,台灣文獻館的志工服務體系是他一手催生、帶大,並不為過。
台灣文獻館的志工服務內容,除了史料、圖書整理及櫃檯、展覽室諮詢,最重要的任務是參訪團體的導覽解說服務。
「史料、文物如果只參觀不導覽,不僅淪為走馬看花、一知半解,參觀者也極可能不會再次光臨;若是經過導覽解說,再度前來的機會就很大」,張慶龍多年的導覽經驗與觀察,讓他深刻體認導覽工作的重要性。
張慶龍說,台灣文獻館導覽志工除了需要一般志工熱愛人群的素養,還必須關懷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歷史,尤其要具備台灣歷史文化的專業性知識,才能勝任愉快。
他以自己為例,即使對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與研究,面對包羅萬象的史料、文物,解說內涵與技巧仍難免生硬,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並隨時自我充實,才把解說功能發揮到最好,並從參觀來賓中獲得掌聲。
13年來,經由張慶龍導覽解說的團體已將近1100場次,導覽對象從幼稚園到研究所學生都有,另外還包括公教人員、一般旅遊團體,以及歐美、日本、中國大陸等外國參訪團。
經驗加上專業,讓張慶龍能貼切掌握導覽核心,成了台灣歷史文化園區公認最受歡迎的「導覽王牌」,也因此,每當有「大人物」參訪,館方幾乎都會請他「出馬」,例如,今年3月23日總統馬英九參觀史前考古遺址與原住民展示室,導覽任務即由張慶龍擔綱。
「張校長受歡迎當然有原因」,台灣文獻館解說業務承辦人李淑鈴就說,參觀團體百百種、停留時間也不一,但張慶龍能針對不同性質的團體及參觀時間,準備不同的解說內容,且能適時提出貼切話題與來賓互動、分享,往往讓參觀者意猶未盡,「聽了還想再聽」。
張慶龍自己也談到,每次導覽都會將重點及蒐集到的各地鄉土資訊整理在卡片上,至今建立的導覽卡片已高高一疊;為提供最好的解說服務,他的用心及背後下的功夫可見一斑。
長期投身台灣歷史文化的推廣,以及在志工服務工作上的奉獻,讓張慶龍獲得無數的表揚肯定,98年更分別獲得教育部「教育奉獻獎」及志願服務楷模「金駝獎」的至高榮譽。
兩年前,張慶龍在例行健康檢查中檢出攝護腺癌,所幸發現得早,癌細胞並未轉移,經醫師評估後,他選擇電療治療,兩個月42次的療程,他每天如往常「做志工」,沒有驚動工作伙伴。
「其實,我從未覺得自己病了或老了」,張慶龍說,維持正常生活就是抗癌的良方,樂在志工服務,讓他幾乎忘了生病、忘了年齡。
張慶龍認為,能夠緬懷過去,才能開創更美好的未來;一個人要能關懷、瞭解自己的歷史文化,才會懂得愛自己的鄉土。
「有幾個人聽,就是增加幾個人對台灣歷史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張慶龍說,他的導覽解說生涯還會一直走下去。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