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兩岸政治對話 須獲民意支持
始終不提「一國兩區」

博鰲論壇台灣代表團榮譽團長吳敦義今天下午與台灣媒體茶敘時,針對兩岸何時可以進行政治對話,提出3個條件
博鰲論壇台灣代表團榮譽團長吳敦義今天下午與台灣媒體茶敘時,針對兩岸何時可以進行政治對話,提出3個條件說,一是兩岸彼此需累積足夠的誠意與善意;二是台灣內部一定要形成更強、更一致、更高的共識;三是以上兩個要件接近成熟時,仍要得到民意的支持。
吳敦義今天行程滿檔,一早先與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進行早餐會,上午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下午趁著與博鰲論壇發起人、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及澳洲前總理霍克會面之前的空檔,與台灣媒體茶敘。
媒體詢問,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1日中午設宴款待台灣代表團時,提到要求雙方需進一步“政治互信”,才能推動經濟合作;是否代表雙方對兩岸交流看法上的差異?
吳敦義表示,他與李克強會面時提出“民生為先”的意思,就是兩岸若要進入政治議題的對話,可能需要幾個條件出現才行,第一是兩岸彼此需累積足夠的誠意與善意;第二是台灣內部一定要形成更強、更一致、更高的共識,如果這部分無法達到,那兩岸對談時,一定不會順暢;第三是以上兩個要件接近成熟時,仍要得到民意的支持。前面兩個條件是要分析客觀的情勢與基本的氛圍,還有整個情境的需要,最後是一定建立於民主的社會。
他指出,兩岸從4年前開始走上和平穩定、正確的發展方向,當然“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一定有人會有這種期待,但他曾多次說明“行穩才能致遠”濃縮成4個字,就是“行穩致遠”。如同當時兩岸簽ECFA之前,台灣內部有些人對ECFA不樂觀、很不友善、甚至強烈反對;但當時政府循序漸進,後來外界所有質疑會發生的事,全沒發生;反而是簽了ECFA之後,台灣的失業率逐步下降。
他說,當一方要往前推進的時候,可能還要了解內部的意見是否有很強的共識,若評估對了、民意也支持了,往前推的時候都還會遇遭到質疑的事,等到簽了ECFA之後,事實證明一切,那原來反對的人才會講說如果執政,也會“概括承受”,那當然了,因為這些人形容的“險灘”已經度過了,“坦途”當然這些人敢“與我同行”,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政府一定會留意。
吳敦義表示,支持簽ECFA的聲音,鼓舞了士氣,讓信心更為堅定,但反對、批評的人也要說聲謝謝,因為提醒了那個地方可能有“險灘”提醒了“行穩才能致遠”。這次大選,雖然獲得689萬民眾的支持,卻也有609萬的民眾反對,因此也要尊重、體會反對的聲音。
吳敦義:互稱先生是尊嚴與對等的體現
吳敦義與李克強會面時互稱“先生”,遭綠營立委質疑“自我矮化”,猶如“小三”(小老婆)。赴大陸海南出席博鰲論壇的吳敦義今天下午與媒體茶敘時表示,批評他的那些人除非自己有“小三”的心態,才會看別人都是“小三”。
吳敦義今天下午預定與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會面,在會面前抽出時間與台灣媒體茶敘時回應媒體詢問,以蘇東坡與和尚對話的典故,反擊指批評他的人。
吳敦義表示,批評他的人質疑互稱“先生”,不是連“區”都不如嗎?假如他稱李克強政府的職銜,那李克強稱他為“先生”,反而會讓那些批評他的人有了批評的著力點。
他指出,兩人互稱“先生”,正是兩岸交流當中的尊嚴與對等的體現,沒有誰是小三的問題,每個人都受到由衷的尊敬、而且對等與尊嚴,
吳敦義引在台灣常用閩南語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常看電視。他無法形容那些批評的人,是否連電視都沒辦法看到。
吳敦義:“兩區”不妥?“兩岸”就毫無問題
對“一國兩區”論述在台灣遭到綠營質疑,吳敦義今天下午在海南與台灣媒體茶敘時提議回到“兩岸”作為稱呼,以求兩岸交流能夠“行穩”。
有媒體追問是否要將“一國兩區”說法改為“一國兩岸”?吳敦義表示,不要作過多、過大的解釋。他說明過程,始終避開“一國兩區”四個字。
吳敦義以台灣代表團榮譽團長身分出席博鰲論壇,下午與台灣媒體茶敘,以“行穩以求致遠”形容兩岸關係必需“先經後政”、“先易後難”。
面對媒體追問對“一國兩區”的看法,吳敦義舉1日上午與大陸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會面時提16字箴言說明強調,16字箴言是在內心經過千垂百鍊才提出的。
他指出,16字箴言前兩句是“求同存異、兩岸和平”,為何為把“兩岸”重新放到軌道上?就是因為最近有關把“兩岸”的“岸”字去掉,換上另一個字,後儘管有人認為那毫無意義,也有人認為不妥,那回到“兩岸”就毫無問題了。
吳敦義說,記得當時要進行兩岸班機直航的時候,也有人問是什麼航線?當時也是各有說法,但後來考量後,認為要適用兩岸特殊情況,因此定案叫“兩岸航線”。其他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都毫無異議,因此可用“兩岸”來求“行穩。
【中評社 / 記者 倪鴻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