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議總統府設兩岸和平委員會
蘇起、洪奇昌領軍台北論壇

前國安會秘書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今天上午與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一起主持政策建言發表記者會。
前國安會秘書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今天上午與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一起主持政策建言發表記者會。
“台北論壇”今天就兩岸政策建議馬英九應同步推動朝野關係與兩岸關係,並建議在總統府下成立有法源依據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制度化安排政黨領袖與社會菁英參與。
中央社報道,撰寫兩岸政策建言書的共同主持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指出,馬英九在第2任期,面對的國內外環境挑戰將比以往4年更加嚴峻。
楊開煌建議,馬英九應該同步推動朝野關係與兩岸關係,建立國內共識與制度化的朝野溝通平台,同時支持兩岸朝野政黨多渠道與多元化的對話機制,以有效推動兩岸關係的長期和平發展。
對此,他認為,馬英九應該建立台灣內部共識,政府部門應該營造建構朝野共識的友善氛圍;建議在總統府之下,成立有法源依據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制度化安排政黨領袖及社會菁英參與,作為凝聚台灣內部政策共識的平台。
另一位共同主持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也認為,台灣未來的挑戰大於機會。不過,由於台灣未來兩年沒有選舉,在這期間,朝野應該尋求共識,共同面對國際情勢的挑戰。
至於應如何凝聚共識?童振源認為,除馬英九應該主動釋出善意,促成朝野互動外,也建議推動一個有法源依據的“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有了這樣的機制後,未來如果民進黨有機會執政,這個機制也可以持續運作下去。
童振源表示,希望在這過程中,兩岸以及朝野政黨都能夠有多元化的對話,有助於消弭不必要的猜忌。
此外,他認為,處理兩岸關係上,在短期,馬英九應該儘速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的4項議題協商,迅速啟動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協商;提出更有效與突破性的作法,落實台商返台投資機制;積極促進中國大陸的民主改革與保障人權。
在中期,馬英九應該尋求以兩岸並存國際社會的新模式,逐步取代活路外交。同時,台灣也應該加強研究兩岸“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政治方案,以便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尋求解套的方式。
蘇起:今年是馬英九兩岸機會之窗
蘇起表示,今年是台灣兩岸政策的機會之窗,馬英九可以把握這一年清理檯面問題;基金會提出的建言,將會送給馬英九、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民進黨蔡前主席英文及府院黨相關部會首長與在野黨領袖參考。
上午的記者會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由蘇起、洪奇昌主持,分別邀請財政重量級學者出席,針對經濟、外交、兩岸、國防等4個層面提供建言。蘇起並預訂24、25日連續兩天在台大社會科學院舉行政策建言書發表會。
為避免外界拿蘇起的話作文章,蘇起在言談之間小心用語,還收回形容馬英九今年要“清理戰場”的用詞,改用“清理檯面問題”來形容當前台灣內部的局勢。他也表示,政策建言書會用快遞的方式送給朝野黨團及政治領袖,包括馬英九、蕭萬長、行政院及各相關部會首長、蔡英文、宋楚瑜、黃昆輝等各政黨領袖。
他表示,約在一年多前動念要成立智庫時,有向馬英九報告過有這麼一個想法,但只是通知,之後也因為只是民間團體,所以不接受政府、朝野政黨支援,也不受任何人政策指導。目前政策建言不需太貪心,只要專注4個層面,把問題談透徹一點,募款也都是台灣內部民間支援,沒有台灣以外的錢,將來不排除往外發展,但會小心營造這個平台。
他指出,成立智庫就是希望多一點理性,少一點民粹,不要噴口水;少碰口水、多動腦筋,大家用理性的態度看問題,而不是起鬨的態度;其他要怎麼解決,那是朝野的問題。
他說,馬英九目前的兩岸政策,今年是一個機會之窗,不論是政府、民間都要準備,今年想要有什麼大動作不太容易。就是把過往不太好的好好清一清,因為2013年美國是新選出的總統,大陸也是新領導人,可能有新思維,台灣今年一月就選完了,有整年的時間作準備,儘快把內部沒談好的問題談好,不要拖尾巴。
他表示,馬英九說有兩年的機會,實際上只有一年,機會過了就沒有了,這一年行政團隊要準備好,行政立法關係要好;人家可能出什麼招要先想好,作好戰略佈局,畢竟美國、大陸、韓國的問題都會來。
蘇起指出,台北論壇老店新開時,他就希望在國內、兩岸、國際之間搭建一個理性的平台;由於去年8月時選戰已經加熱,所以找學者朋友時加入討論時,包括他自己在內,都要抽離選戰,不論藍綠,所以現在參與的17位研究學者,都沒有參與選戰。
【中評社 / 記者 倪鴻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