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鐵人楊傳廣1960年奧運銀牌 被文化部列為國寶

2025-04-30 14:04:53
441
體壇傳奇、素有亞洲鐵人之稱的已故田徑選手楊傳廣,於1960年羅馬奧運勇奪十項全能銀牌,締造我國首面奧運獎牌的歷史紀錄。這面具有深遠體育與文化意義的獎牌,日前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正式列為我國首件體育類國寶
體壇傳奇、素有「亞洲鐵人」之稱的已故田徑選手楊傳廣,於1960年羅馬奧運勇奪十項全能銀牌,締造我國首面奧運獎牌的歷史紀錄。這面具有深遠體育與文化意義的獎牌,日前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正式列為我國首件體育類「國寶」,不僅彰顯運動榮耀,也見證國族認同與原住民族身分轉變的歷史軌跡。
楊傳廣於1960年在羅馬奧運十項全能賽中,與美國名將強生(Rafer Johnson)上演世紀對決,最終雖以些微差距屈居亞軍,卻成為我國史上第一位登上奧運頒獎台的運動員,同時是該屆奧運田徑項目中唯一獲獎的亞洲選手。此舉激發國內社會強烈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氛圍,在當時外交孤立的處境下,更具象徵意義。全國為之振奮,不僅有遊行慶祝,時任總統亦親自接見,相關新聞影片更在電影院中反覆播映,形成全民參與的集體記憶。
文化部依據《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及第5款規定,以「歷代著名人物、國家重大事件之代表性」及「獨一無二或不可替代性」為依據,將「楊傳廣1960年奧運銀牌」指定為國寶。文化部強調,這是體育領域首件獲此殊榮的文化資產,顯示運動成就亦為歷史與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這面獎牌正反面圖樣採用1928年至1968年間奧運通用樣式,正面為勝利女神,背面為冠軍被眾人簇擁的畫面,並刻有「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希臘文及「ATLETICA」田徑字樣。獎牌配有獨特月桂葉花冠銅環及銅質月桂葉頸鍊,象徵古希臘勝利精神,僅見於1960年羅馬奧運,極具歷史獨特性與稀有價值。
楊傳廣出身台東馬蘭部落,為阿美族人。其過人運動天賦於1952年省運會中嶄露頭角,並於1954、1958年連續奪下亞運十項全能金牌,贏得「亞洲鐵人」美譽。儘管早年因不擅中文表達而遭冠以「傻將」綽號,其後在國際賽事中發光發熱,獲得廣泛尊敬與肯定,成功扭轉刻板標籤,展現原住民群體率真而堅毅的精神面貌。
文化部表示,楊傳廣的經歷不僅反映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誤解與歧視,也象徵族群認同逐步轉型的軌跡。他在體壇的貢獻,亦成為台灣田徑十項全能發展的基石,後續如吳阿民、古金水與李福恩等選手皆在其指導下於亞洲嶄露頭角。
目前,楊傳廣的銀牌由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典藏,並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成為全國觀眾與體育愛好者緬懷「亞洲鐵人」、回顧奧運榮光的珍貴實體。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該獎牌不僅是我國運動史首面奧運獎牌,更是「全球華人」在奧運殿堂上首次奪牌的歷史里程碑。
【圖片來源:翻攝自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臉書】
楊傳廣於1960年在羅馬奧運十項全能賽中,與美國名將強生(Rafer Johnson)上演世紀對決,最終雖以些微差距屈居亞軍,卻成為我國史上第一位登上奧運頒獎台的運動員,同時是該屆奧運田徑項目中唯一獲獎的亞洲選手。此舉激發國內社會強烈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氛圍,在當時外交孤立的處境下,更具象徵意義。全國為之振奮,不僅有遊行慶祝,時任總統亦親自接見,相關新聞影片更在電影院中反覆播映,形成全民參與的集體記憶。
文化部依據《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2款及第5款規定,以「歷代著名人物、國家重大事件之代表性」及「獨一無二或不可替代性」為依據,將「楊傳廣1960年奧運銀牌」指定為國寶。文化部強調,這是體育領域首件獲此殊榮的文化資產,顯示運動成就亦為歷史與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這面獎牌正反面圖樣採用1928年至1968年間奧運通用樣式,正面為勝利女神,背面為冠軍被眾人簇擁的畫面,並刻有「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希臘文及「ATLETICA」田徑字樣。獎牌配有獨特月桂葉花冠銅環及銅質月桂葉頸鍊,象徵古希臘勝利精神,僅見於1960年羅馬奧運,極具歷史獨特性與稀有價值。
楊傳廣出身台東馬蘭部落,為阿美族人。其過人運動天賦於1952年省運會中嶄露頭角,並於1954、1958年連續奪下亞運十項全能金牌,贏得「亞洲鐵人」美譽。儘管早年因不擅中文表達而遭冠以「傻將」綽號,其後在國際賽事中發光發熱,獲得廣泛尊敬與肯定,成功扭轉刻板標籤,展現原住民群體率真而堅毅的精神面貌。
文化部表示,楊傳廣的經歷不僅反映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誤解與歧視,也象徵族群認同逐步轉型的軌跡。他在體壇的貢獻,亦成為台灣田徑十項全能發展的基石,後續如吳阿民、古金水與李福恩等選手皆在其指導下於亞洲嶄露頭角。
目前,楊傳廣的銀牌由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典藏,並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成為全國觀眾與體育愛好者緬懷「亞洲鐵人」、回顧奧運榮光的珍貴實體。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該獎牌不僅是我國運動史首面奧運獎牌,更是「全球華人」在奧運殿堂上首次奪牌的歷史里程碑。
【圖片來源:翻攝自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臉書】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