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東南亞」:習近平訪越馬柬三國

2025-04-21 10:33:01   2735

東南亞國家一直避免在中美戰略競爭中「選邊站」,上述中美關係的任何走向,都會讓東南亞國家站在外交的鋼索上。因此外界觀察到,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在試圖從中國尋求機會的同時,也試圖避免與中國表現得過於親密。因為他們怕受懲罰,「難從川普政府那裡爭取到長期關稅豁免」。

趙春山/評論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18日結束了他今年首次展開的東南亞之行。習此行先後出訪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引發的全球震盪,習所到之處皆受到地主國的高規格禮遇,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東協(ASEAN)國家是中共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川普發動關稅戰的「重災區」。習近平此行訪問的越馬柬三國,即分別受到美國加徵45%、24%和49%的稅率。

從種族、宗教、語言、文化和政經制度等各層面看,東南亞國家具有「多元性」的特色,但共同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這也是東協成立的宗旨。東南亞對中共具有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戰略價值,中共發展與地區內國家的關係時,還是帶有遠近親疏的考量。

習近平此行首站選在越南,其意義如中共官媒形容,因中越關係是「同志加兄弟」。中越同屬社會主義國家,但越南是美國近年來積極拉攏的對象,美國在中越南海主權爭議上,採取偏向越南的立場;而越南也施展「竹子外交」(Bamboo diplomacy),靈活在中美之間遊走。

習近平訪越期間,雙方刻意對南海問題輕描淡寫,避談此敏感議題,而是聚焦於共識與合作的部分。習近平特別強調「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中共《新華社》指出,習近平就加深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出了6點舉措:

一是增進更高水平的戰略互信;二是建設更加牢固的安全屏障;三是拓展更高質量的互利合作;四是繫牢更加廣泛的民意紐帶。

五是開展更加緊密的多邊協作;六是實現更加良性的海上互動。

根據越南海關資料,今年前3個月,越南從中國進口約300億美元商品,對美國出口則高達314億美元。越南在中美之間扮演著「中轉樞紐」的角色,承接中國製造與美國市場之間的價值鏈轉換。

習近平訪越期間與越方共簽署了45項合作協議,這些協議涵蓋鐵路、農業、人工智慧、綠色經濟等領域,其中有兩個亮點引起外界關注:一是中國提供貸款投資83億美元,連接越南北部港口城市海防與中國的新建鐵路;二是北京獲得了越南對中國民航局認證飛機的認可。

馬來西亞今年同時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和中國東協關係協調國。習近平時隔12來再次來到馬來西亞,陸媒形容中馬關係是「情同手足的知心朋友」。習近平在馬來西亞媒體發表題為《讓中馬友誼之船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的署名文章,並在文中提出下列四點主張:一是要把牢戰略引領的船舵,二是要厚載務實合作的壓艙石,三是要劃好人文交流的船槳,四是要揚起多邊協作的風帆。

習近平在訪馬期間與馬國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了從人工智慧、互免簽證到全球安全等領域的31項合作協議。同時,雙方還尋求加強在鐵路與旅遊業的合作。

柬埔寨是習近平此行的最後一站,陸媒形容中柬關係是「守望相助的鐵桿朋友」。

中共長期是柬埔寨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來源,柬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大電站、最大體育館均為中方援建。位於西哈努克省的雲壤(Ream)海軍基地因中國參與擴建而成為焦點。中共同時支持「德崇扶南運河」Funan Techo Canal項目。該項目於去年8月正式啟動,連接柬埔寨內陸河流與海洋,全長180公里,途徑四省,投資總額預計達17億美元,將提升該國水路運輸能力。

習訪問柬國期間與柬方簽署共計37項合作文件,涵蓋投資、經貿、金融、教育、農業、資訊、青年、衛生、水資源、旅遊、婦女事務等多個領域。習近平敦促雙方要採更有力措施打擊網賭電詐。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認為,習近平這此行「聚焦睦鄰友好、推動互利合作,取得圓滿成功。」但一般認為,習此行不僅具經濟考量,更有地緣戰略意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學者宋文笛的評論指出,中共正試圖將越馬柬三國拉入自身區域影響圈,透過簽署協議、升級夥伴關係,傳達「與中國交往是安全的選擇」訊息。

如果習近平的目的是要把中共描繪成「一個可靠的全球合作夥伴」,那與川普治下難以預測的美國,確實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儘管如此,紐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執行主任但若雲(Rorry Daniels)認為,「中國無法填補美國留下的『信任空白』,僅能為川普政府加諸於各國的休克療法提供即時緩解」。

對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而言,來自美國的投資仍是不可或缺;中國投資集中於基礎設施領域,而東南亞最需要的是核心技術轉讓;這些國家還擔心,隨著中美關稅戰的升高,大量中國廉價商品可能湧入東南亞,衝擊當地產業和影響就業。

大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指出,在川普發動關稅戰後,目前中美關係可能有三種走向,一為雙方互相採取「非關稅措施」,導致一些非貿易問題上的升級,可能使地緣政治問題更加危險。第二種情況是雙方僵持不下,局勢沒有進一步升級,但也沒有談判;三是在有談判的基礎下停戰,但停戰很容易因缺乏互信而失敗。

東南亞國家一直避免在中美戰略競爭中「選邊站」,上述中美關係的任何走向,都會讓東南亞國家站在外交的鋼索上。因此外界觀察到,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在試圖從中國尋求機會的同時,也試圖避免與中國表現得過於親密。因為他們怕受懲罰,「難從川普政府那裡爭取到長期關稅豁免」。
作者介紹
  • 趙春山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