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中方海運主宰地位 美公布中國船舶港口費徵收方案

2025-04-18 13:41:14   1953

為重振本國造船業並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業的主導地位,美國貿易代表署17日公布對中國船舶及相關運營商徵收高額港口費的新措施,預計6個月內上路。

為重振本國造船業並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業的主導地位,美國貿易代表署17日公布對中國船舶及相關運營商徵收高額港口費的新措施,預計6個月內上路。此舉被視為美中貿易戰升級的一環,也為全球航運業與供應鏈帶來不小衝擊。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計畫,凡是由中國建造並由中國企業擁有或營運的船舶,在進入美國港口時,將按每趟航程徵收港口費,每艘船每年最多五次,首年費率為每淨噸50美元,未來三年將逐年增加30美元。此外,即便是中國建造、但由非中國業者營運的船舶,也將依照船隻淨噸位或貨櫃數量徵費,起跳為每淨噸18美元或每只貨櫃120美元,未來三年費用逐年調升。

此項政策源於拜登政府於2023年3月啟動的調查報告。美國政府指控中國在海運、造船與物流領域進行不公平貿易行為,如國家補貼、自主壟斷等,因此決定採取更積極手段應對。目前全球商船有超過七成由中國承造,其中包括世界最大海運公司之一的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成為主要被針對對象。

不過,為緩解各界反彈,美方新版本的徵費方案已較2月時的草案有所緩和。原先構想是每次停靠美國港口皆徵收費用,導致業界擔憂成本暴增、消費物價上升,並影響美國出口商與港口工人就業穩定。因此目前修正為每航次徵一次,每年限定五次,避免過度衝擊運輸成本。

另據《路透社》報導,港口費不適用於美國船籍、註冊的船舶,以及空船進港僅為裝載出口煤炭、穀物等大宗貨品的情況。此外,若業者可證明已訂購美國本土船舶,現有與未來交付的中國製船舶可享最長三年的豁免期。

根據海運資料公司 Linerlytica 統計,中國在全球造船產業中占據絕對優勢,目前已投入運營的貨櫃輪中約29%由中國建造,而正在建造的船舶訂單中更高達70%來自中國船廠,顯示中國長期以來對全球航運造船供應鏈的深度滲透。

然而,美方新措施不僅影響中國海運巨頭,也波及全球大型航運公司,包括丹麥馬士基(Maersk)、瑞士地中海航運(MSC)等,旗下多數船舶亦為中國製造,將面臨額外負擔。業界擔憂,美國此舉可能迫使航商減少停靠美國港口的次數,或將增加整體運輸成本,進一步推升消費品價格。

有專家指出,美國試圖以貿易工具介入產業結構的策略不無風險。雖短期內有助刺激國內造船業與創造就業,但若中美雙邊無法建立有效溝通與協商機制,恐將引發全球供應鏈的再次震盪,特別是疫情後剛回穩的國際物流體系,可能再度面臨瓶頸與延遲風險。

此項港口費計畫目前尚處初期實施準備階段,未來執行細節仍有待觀察,但可確定的是,美中在海運與造船領域的對抗已由經濟延伸至地緣戰略,對全球貿易格局與台灣在區域供應鏈中的角色,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