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勝性騷案後 宣布復出正式重啟頻道引兩極評價

2025-04-08 11:06:57
723
曾捲入強制猥褻風波的藝人宥勝,在沉寂近兩年後於本月7日無預警宣布復出,並透過一段長約20分鐘的YouTube影片重新現身公眾視野。影片中他聲稱將以公益行動為起點重拾夢想,但對於過往性騷擾案件僅用不到1分鐘帶過,引發輿論高度質疑。不少人認為,宥勝此舉缺乏誠意,未正視事件核心,反而更像是包裝復出
曾捲入強制猥褻風波的藝人宥勝,在沉寂近兩年後於本月7日無預警宣布復出,並透過一段長約20分鐘的YouTube影片重新現身公眾視野。影片中他聲稱將以公益行動為起點「重拾夢想」,但對於過往性騷擾案件僅用不到1分鐘帶過,引發輿論高度質疑。不少人認為,宥勝此舉缺乏誠意,未正視事件核心,反而更像是「包裝復出」的計畫起點。
宥勝性騷擾事件源於2016年,根據公開資訊顯示,他對女性助理有舔耳、觸胸等猥褻行為。案件至2023年#MeToo運動延燒後才公開浮上檯面,當時宥勝初期堅稱不認罪,甚至透過他人私下聯絡被害人、試圖達成和解,引發外界質疑其有施壓嫌疑,遭法院嚴厲斥責。最終,一審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5年,並須支付200萬元予公庫。直到二審開庭時,宥勝才當庭改口認罪,法院維持原判。
知名網紅DK於復出當日即在社群發文怒批,指宥勝影片中刻意淡化案件重點,未提及曾嘗試影響證人證詞的行徑,批評其「輕描淡寫」、「毫無悔意」,並表示:「既然他選擇帶過,那我就幫大家讀一遍判決書。」
宥勝此次選擇在世界地球日前夕宣布回歸,宣稱YouTube頻道將以「公益冒險」為主軸,傳遞正面價值與夢想。然而,許多觀察者對此高度質疑,認為他以公益作為復出包裝,掩蓋對自身行為的責任與應有反省。有評論認為:「影片中沒有任何實質對被害人的道歉,也未針對社會觀感與信任崩解給出合理交代。」
影片中唯一涉及道歉的部分,是宥勝向「所有頻道觀眾與曾經相信他的人」致意,卻未向事件受害者直接表達歉意,讓外界批評其悔意不足、迴避核心問題。
儘管引發爭議,仍有部分粉絲表達支持,留言勉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認為應給予改過機會。對此,宥勝回應:「公眾人物是條不能回頭的路,我不會期待大眾接受自己,但會在這條路上持續前行,用更多正面的行動貢獻這個世界。」
他也提到早在15年前寫下的人生使命:「持續旅行,激發夢想,積極分享,是我生命唯一的使命。」他保證自己「不會再犯一樣的錯,也會用時間證明」,並對妻子慈惠表達敬意,稱她「真的很偉大」。此外,他透露自己仍需定期報到並完成指定課程及治療,顯示復出之路仍在監督與限制中進行。
儘管宥勝宣稱將以行動改變、洗刷過往,但不少網友與媒體人仍認為他在影片中缺乏對事件本質的反省,反而試圖透過「公益」、「家庭」、「夢想」等語言重新塑造個人形象。DK更直言:「這根本是一場長期規劃的重塑計畫。」
目前輿論仍高度分歧,有人主張給予宥勝「重新開始」的機會,也有更多聲音要求應先看到他對被害者的誠懇道歉與實際悔改行動,否則無法輕言原諒。
【圖片來源:翻攝自宥勝臉書】
宥勝性騷擾事件源於2016年,根據公開資訊顯示,他對女性助理有舔耳、觸胸等猥褻行為。案件至2023年#MeToo運動延燒後才公開浮上檯面,當時宥勝初期堅稱不認罪,甚至透過他人私下聯絡被害人、試圖達成和解,引發外界質疑其有施壓嫌疑,遭法院嚴厲斥責。最終,一審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5年,並須支付200萬元予公庫。直到二審開庭時,宥勝才當庭改口認罪,法院維持原判。
知名網紅DK於復出當日即在社群發文怒批,指宥勝影片中刻意淡化案件重點,未提及曾嘗試影響證人證詞的行徑,批評其「輕描淡寫」、「毫無悔意」,並表示:「既然他選擇帶過,那我就幫大家讀一遍判決書。」
宥勝此次選擇在世界地球日前夕宣布回歸,宣稱YouTube頻道將以「公益冒險」為主軸,傳遞正面價值與夢想。然而,許多觀察者對此高度質疑,認為他以公益作為復出包裝,掩蓋對自身行為的責任與應有反省。有評論認為:「影片中沒有任何實質對被害人的道歉,也未針對社會觀感與信任崩解給出合理交代。」
影片中唯一涉及道歉的部分,是宥勝向「所有頻道觀眾與曾經相信他的人」致意,卻未向事件受害者直接表達歉意,讓外界批評其悔意不足、迴避核心問題。
儘管引發爭議,仍有部分粉絲表達支持,留言勉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認為應給予改過機會。對此,宥勝回應:「公眾人物是條不能回頭的路,我不會期待大眾接受自己,但會在這條路上持續前行,用更多正面的行動貢獻這個世界。」
他也提到早在15年前寫下的人生使命:「持續旅行,激發夢想,積極分享,是我生命唯一的使命。」他保證自己「不會再犯一樣的錯,也會用時間證明」,並對妻子慈惠表達敬意,稱她「真的很偉大」。此外,他透露自己仍需定期報到並完成指定課程及治療,顯示復出之路仍在監督與限制中進行。
儘管宥勝宣稱將以行動改變、洗刷過往,但不少網友與媒體人仍認為他在影片中缺乏對事件本質的反省,反而試圖透過「公益」、「家庭」、「夢想」等語言重新塑造個人形象。DK更直言:「這根本是一場長期規劃的重塑計畫。」
目前輿論仍高度分歧,有人主張給予宥勝「重新開始」的機會,也有更多聲音要求應先看到他對被害者的誠懇道歉與實際悔改行動,否則無法輕言原諒。
【圖片來源:翻攝自宥勝臉書】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