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例染腸病毒伊科11型亡 特徵不明顯、1歲以下重症風險高

2025-03-26 11:02:10
983
國內今年2例腸病毒死亡病例皆是染伊科病毒的新生兒。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伊科病毒感染症狀特徵不明顯,但較易造成1歲以下新生兒重症,未滿3個月更要注意。
國內腸病毒疫情雖仍處低點波動,但重症與死亡個案已頻傳,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昨(25)日公布資料,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皆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Echovirus 11)的新生嬰兒,其中兩例不幸死亡,為國內近年來少見的警訊。
最新一例死亡個案為北部地區未滿1個月的早產男嬰,出生後即因呼吸窘迫入住加護病房,3月中旬出現低血氧、肝炎及敗血症等症狀,經檢驗確認感染腸病毒並發重症,經病毒分型為伊科病毒11型。個案在發病後短短一週即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過世。疾管署指出,該名新生兒的家庭接觸者、同病房新生兒與醫護人員均無症狀,感染源仍待進一步調查。
根據疾管署資料,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A6型與伊科病毒11型。雖整體疫情尚未進入流行期,上週門急診就診人次為3878人,但伊科病毒相關個案自去年底已逐漸上升,並在今年短短三個月內造成3例重症、2例死亡,顯示該病毒已成嬰幼兒族群中高風險病原之一。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伊科病毒感染在成人與年長兒童中症狀輕微,常僅類似一般感冒,但對於3個月以下嬰兒卻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包括急性肝炎、腦炎、心肌炎,甚至敗血症及多重器官衰竭。他表示,伊科病毒並無明顯臨床特徵,感染初期僅見輕微發燒、活力下降或食慾不佳,易被忽視,提醒醫療人員及家長應提高警覺。
呂俊毅並引用台大醫院2021年針對育齡婦女所做的抗體檢測研究指出,相較於其他腸病毒類型如克沙奇B型與D68型,伊科病毒在國人中的抗體陽性率明顯偏低,顯示大多數育齡女性未曾感染過此病毒,也無法將抗體透過胎盤或母乳傳給新生兒,進一步提高嬰兒感染後重症的風險。
從歷年數據來看,國內上一次出現伊科病毒較多的感染潮為2018年。疾管署也指出,自2012年以來,約60%的伊科病毒重症個案發生在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1歲以下幼兒佔比高達8成,凸顯此年齡層的脆弱性。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雖目前腸病毒整體疫情仍在低檔,但考量病毒傳播特性與嬰幼兒易感族群,應加強監控與宣導。她呼籲,孕婦、新生兒及其照顧者務必落實手部與呼吸道衛生,避免接觸有症狀者;若家中有其他小孩出現發燒或類似感冒症狀,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減少傳染風險。
專家並提醒,伊科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接觸感染者分泌物或糞便傳播,嬰兒亦可能於出生前或出生過程中遭感染。為避免疫情擴大,醫療機構、產後護理之家與托嬰中心等地應落實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發現疑似群聚感染時,須即時通報並採取防治行動。
面對伊科病毒潛在流行風險,疾管署強調將持續加強監測與防疫應變,並呼籲全民提高警覺,特別是針對高風險的新生兒族群,務必及早辨識症狀、及時就醫,以防重症與死亡悲劇再次發生。
最新一例死亡個案為北部地區未滿1個月的早產男嬰,出生後即因呼吸窘迫入住加護病房,3月中旬出現低血氧、肝炎及敗血症等症狀,經檢驗確認感染腸病毒並發重症,經病毒分型為伊科病毒11型。個案在發病後短短一週即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過世。疾管署指出,該名新生兒的家庭接觸者、同病房新生兒與醫護人員均無症狀,感染源仍待進一步調查。
根據疾管署資料,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A6型與伊科病毒11型。雖整體疫情尚未進入流行期,上週門急診就診人次為3878人,但伊科病毒相關個案自去年底已逐漸上升,並在今年短短三個月內造成3例重症、2例死亡,顯示該病毒已成嬰幼兒族群中高風險病原之一。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伊科病毒感染在成人與年長兒童中症狀輕微,常僅類似一般感冒,但對於3個月以下嬰兒卻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包括急性肝炎、腦炎、心肌炎,甚至敗血症及多重器官衰竭。他表示,伊科病毒並無明顯臨床特徵,感染初期僅見輕微發燒、活力下降或食慾不佳,易被忽視,提醒醫療人員及家長應提高警覺。
呂俊毅並引用台大醫院2021年針對育齡婦女所做的抗體檢測研究指出,相較於其他腸病毒類型如克沙奇B型與D68型,伊科病毒在國人中的抗體陽性率明顯偏低,顯示大多數育齡女性未曾感染過此病毒,也無法將抗體透過胎盤或母乳傳給新生兒,進一步提高嬰兒感染後重症的風險。
從歷年數據來看,國內上一次出現伊科病毒較多的感染潮為2018年。疾管署也指出,自2012年以來,約60%的伊科病毒重症個案發生在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1歲以下幼兒佔比高達8成,凸顯此年齡層的脆弱性。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雖目前腸病毒整體疫情仍在低檔,但考量病毒傳播特性與嬰幼兒易感族群,應加強監控與宣導。她呼籲,孕婦、新生兒及其照顧者務必落實手部與呼吸道衛生,避免接觸有症狀者;若家中有其他小孩出現發燒或類似感冒症狀,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減少傳染風險。
專家並提醒,伊科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接觸感染者分泌物或糞便傳播,嬰兒亦可能於出生前或出生過程中遭感染。為避免疫情擴大,醫療機構、產後護理之家與托嬰中心等地應落實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措施,發現疑似群聚感染時,須即時通報並採取防治行動。
面對伊科病毒潛在流行風險,疾管署強調將持續加強監測與防疫應變,並呼籲全民提高警覺,特別是針對高風險的新生兒族群,務必及早辨識症狀、及時就醫,以防重症與死亡悲劇再次發生。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