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明:國家機關失衡陷憲政危機 宜由憲法法庭解決

2025-03-21 16:08:27   1318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21日說,台灣近來面臨中方機關帶來的法律面和政治面挑戰,且有相當部分涉及憲法層次,相關問題應適合由司法院憲法法庭協助處理;他也提到,司法人員工作壓力非常大,未來將努力創造更健康的司法環境。

在總統府21日公布新一波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被提名人名單後,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被提名為司法院長的大法官人選──現任台灣高等檢察署主任檢察官蔡秋明。蔡秋明不僅具備近30年檢察官實務經驗,更以其跨國司法協調與參與重大案件的背景,成為本次名單中的核心焦點。

此次記者會由副總統蕭美琴主持,並介紹包括副院長被提名人、最高法院法官蘇素娥,以及其他5位大法官提名人,分別為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蕭文生、最高法院法官鄭純惠、高檢署主任檢察官林麗瑩、台北大學教授陳慈陽與政大特聘教授詹鎮榮。該名單將送交立法院進行審查同意。

蔡秋明在記者會上表示,能獲賴清德總統提名為司法院長,是個極大驚喜,「到現在都還覺得不可思議」。他坦言,自己長期從事檢察實務,並未擔任過法官職務,對於法院工作的辛勞深表敬意,也理解法官們承受龐大壓力。他認為,改善司法人員的工作環境、降低壓力、提升裁判品質,將是未來首要任務之一,若能獲得立法院支持,他將致力於打造更健康的司法體系,爭取社會正面評價。

蔡秋明特別提到,台灣目前面臨來自中國大陸機關的法律與政治挑戰,許多爭議甚至牽涉憲法層級問題,亟需由司法院憲法法庭介入協助解決。他指出,這些憲政難題背後隱含五權體制失衡的現象,可能引發憲政危機,「台灣之前也面對過很多困難、天災人禍,最終都憑藉人民的智慧與堅韌克服,相信這次也能一樣走過。」

談及司法人力結構與制度改革,蔡秋明提出一項新構想:借鏡德國經驗,鼓勵法官與檢察官在職涯中進行角色輪調與交流。他認為,德國法官之所以較少出現「鬱卒」情況,可能與其曾擔任檢察官、從事多元業務,有更豐富的人際互動與生活經驗有關。他希望,台灣未來也能開放司法官在生涯初期或中期進行職務交換,拓展視野,有助於心靈健康與專業成長。

蔡秋明的發言除展現對司法改革的企圖心,也釋出對現行制度進行深層檢討的訊號。他認為,改善審判品質的根源在於工作結構與文化轉變,而非單一案件的處理態度。他強調,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任,需要制度性的回應與實質作為,而非口號。

回顧其資歷,蔡秋明現年69歲,畢業於台大法律系,並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學位,是司法官學院第26期結業生。長年任職於各級檢察機關,歷練完整,曾參與拉法葉軍購案等重大案件,並於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長任內,推動國際司法合作與境外資產追討,成效卓著。

面對社會與政壇對其檢察背景出掌司法院的討論,蔡秋明坦言,此次提名具有高度政治象徵與制度挑戰,但他相信,未來與其他6位背景多元的提名人攜手合作,有機會為台灣司法帶來實質改變,並與民眾共同面對挑戰、捍衛憲政體制。他也呼籲立法院給予被提名人充分審查機會,「讓社會見證我們的努力與誠意」。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