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首例腸病毒死亡 未滿1個月女嬰染伊科病毒發病1週逝

2025-02-27 17:05:11   1111

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死亡個案,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女嬰,病程發展快速,發病約1週就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疾病管制署(疾管署)27日公布2025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個案為北部一名未滿1個月的新生女嬰,感染伊科病毒11型後,病程迅速惡化,發病約1週就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專家指出,腸病毒對新生兒及嬰幼兒影響極大,提醒家長、孕婦及照護人員提高防疫意識,落實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根據疾管署說明,該名女嬰於2月16日因輕微呼吸急促及活動力降低住進新生兒病房,2月19日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及發紺症狀,2月20日病況惡化,被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最終於2月2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經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這是今年國內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新生兒在出生14天內,體內尚無足夠抗體,一旦感染腸病毒,病情可能急速惡化,導致心肌炎、敗血性休克、肝炎、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是多重器官衰竭。

疾管署監測數據顯示,目前腸病毒疫情仍處於低點,但隨著氣溫回升,預計3至5月疫情將逐步升溫。過往經驗顯示,腸病毒好發於春季至夏季,其中5歲以下嬰幼兒屬於高風險族群,尤其是3個月內的新生兒,感染後較易併發重症。

兒科醫師王韋力指出,腸病毒較偏好溫暖環境,冬季病例較少,但隨氣候轉暖,病例將逐漸增多。腸病毒的典型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食慾不振及手足口潰瘍,但新生兒的症狀較不明顯,可能僅表現為發燒、活動力降低或食慾下降,因此較難及早察覺。

疾管署提醒,除了伊科病毒11型,近期社區中仍有克沙奇A16型、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等腸病毒型別活動,建議家長應密切注意幼童健康狀況。

腸病毒主要透過飛沫、糞口及接觸方式傳播,而新生兒感染來源多為母體垂直感染,或由家中照顧者、手足傳染。彭純芝提醒,孕產婦在生產前2週若有發燒、腹瀉、咳嗽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以降低嬰兒感染風險。

王韋力則強調,3個月內的新生兒感染風險高,家長在與嬰兒接觸前應先洗手、換衣服,尤其是家中有就學兒童或教職員工時,應加強防疫措施,避免將病毒帶回家中。

此外,疾管署也建議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加強訪客管理與環境消毒,確保嬰幼兒不受病毒威脅。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目前無特效藥或疫苗,最有效的防範方式是落實個人及環境衛生,並特別注意嬰幼兒的健康狀況。預防措施包括:

1.勤洗手:大人與孩童在進食、如廁、接觸嬰兒前後,應以肥皂洗手至少20秒。
2.環境清潔:定期清潔嬰幼兒常接觸的物品、玩具與餐具,避免病毒殘留。
3.避免接觸病患:如家人或照顧者出現腸病毒症狀,應避免接觸新生兒或嬰幼兒,以降低傳染風險。

此外,疾管署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風險群,家長應特別注意以下重症前兆,如出現下列症狀,應立即送醫: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
•手腳無力或麻痺
•無故驚嚇或肌抽躍
•持續嘔吐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若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症狀惡化,應立即前往大醫院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截至目前,2025年國內累計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其中1例死亡,個案數與2021年至2024年同期相當,疾管署已啟動疫情監測機制,並將持續公布最新疫情資訊。家長及托育機構應加強警覺,做好環境衛生與個人防護,降低腸病毒對幼童的威脅。

疾管署呼籲,民眾如有腸病毒相關疑問,可至疾管署官網(https://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圖片來源: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