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新冠狀病毒 疾管署:大流行機會不大 審慎評估風險

2025-02-26 12:28:11
1475
中國研究團隊在蝙蝠身上發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並將其命名為HKU5-CoV-2。該病毒與COVID-19共享部分關鍵特徵,能夠透過ACE2受體進入人體細胞,引發外界對於可能出現新一波大流行,專家強調,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該病毒具備人傳人能力,WHO也評估其造成大流行的風險較低,各界應持續關注但無須恐慌。
中國研究團隊日前在蝙蝠身上發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並將其命名為 HKU5-CoV-2。該病毒與 COVID-19(SARS-CoV-2)共享部分關鍵特徵,能夠透過 ACE2 受體進入人體細胞,引發外界對於可能出現新一波大流行的關注。然而,專家強調,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該病毒具備人傳人能力,世衛組織(WHO)也評估其造成大流行的風險較低,各界應持續關注但無須過度恐慌。
根據 武漢病毒研究所、廣州科學院與廣州實驗室 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的研究,HKU5-CoV-2 與 SARS-CoV-2 及其他冠狀病毒一樣,具有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置(furin cleavage site),使其能夠透過 ACE2 受體與人體細胞結合。該發現顯示病毒可能具有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甚至可能導致人畜共通疾病。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此研究的影響。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余冠儀表示,蝙蝠攜帶多種冠狀病毒,其中部分可透過中間宿主傳播至人類,過去 HKU5 病毒主要影響蝙蝠,然而本次研究顯示該病毒某些分支可能具備感染人類的潛力,值得關注。
儘管 HKU5-CoV-2 具備與 SARS-CoV-2 相似的感染機制,但目前仍無證據顯示其具備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能力,也尚未確定其致病性與環境適應能力。中研院 BioTReC 新興傳染病專題研究中心執行長施信如表示,此研究雖證明 HKU5-CoV-2 能感染人類細胞,但尚缺乏動物實驗數據,病毒感染能力不代表一定會有效人傳人,因此仍需謹慎評估。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講座教授施信如 進一步說明,若要確認 HKU5-CoV-2 是否具備引發人類疫情的能力,需進行以下研究:
1.動物模型試驗——測試病毒在人類與動物宿主間的適應能力。
2.人群血清學調查——確認是否已有人類感染此病毒的跡象。
3.病毒基因組進化與適應性研究——追蹤病毒突變與進化狀況。
4.病毒環境監測——確定病毒是否存在於環境中,並追蹤可能的中間宿主。
5.病毒複製與免疫逃避研究——了解病毒如何影響人體免疫系統,並評估可能的防範對策。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HKU5-CoV-2 由於能夠感染人類細胞,因此引發各界關注,但要導致大規模疫情,病毒必須具備在人體內複製、有效人傳人,且需具備足夠的致病性,目前仍無明確證據顯示該病毒符合這些條件。
曾淑慧進一步解釋,過去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及 COVID-19之所以能引發全球大流行,皆是因為它們能夠在人類細胞內複製、經由飛沫或接觸傳播,並造成嚴重症狀與死亡。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評估 HKU5-CoV-2 引發大流行的機率不高,但疾管署仍會密切監測研究進展,若有新風險將適時發布警訊。
針對本次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吳弘毅也強調,許多冠狀病毒最初皆是在蝙蝠身上發現,因此研究蝙蝠病毒對公共衛生至關重要。持續追蹤並累積病毒數據,有助於日後防範新興傳染病,若未來發生人類疫情,能夠迅速設計檢測試劑、藥物或疫苗。
吳弘毅提醒,雖然 HKU5-CoV-2 具備感染人類細胞的潛力,但目前研究僅限於實驗室內測試,尚未證實其在自然環境下的傳播風險。因此,他建議各界應審慎看待此研究,但無須過度恐慌。
整體而言,HKU5-CoV-2 雖具備感染人類細胞的潛力,但目前無證據顯示其具有人傳人能力,其致病性與傳播風險仍有待更多研究確認。儘管 WHO 目前評估該病毒引發大流行的機率低,疾管署仍將持續監測,確保國內防疫安全。學者則建議應以科學態度審慎評估新病毒的威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根據 武漢病毒研究所、廣州科學院與廣州實驗室 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的研究,HKU5-CoV-2 與 SARS-CoV-2 及其他冠狀病毒一樣,具有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置(furin cleavage site),使其能夠透過 ACE2 受體與人體細胞結合。該發現顯示病毒可能具有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甚至可能導致人畜共通疾病。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此研究的影響。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余冠儀表示,蝙蝠攜帶多種冠狀病毒,其中部分可透過中間宿主傳播至人類,過去 HKU5 病毒主要影響蝙蝠,然而本次研究顯示該病毒某些分支可能具備感染人類的潛力,值得關注。
儘管 HKU5-CoV-2 具備與 SARS-CoV-2 相似的感染機制,但目前仍無證據顯示其具備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能力,也尚未確定其致病性與環境適應能力。中研院 BioTReC 新興傳染病專題研究中心執行長施信如表示,此研究雖證明 HKU5-CoV-2 能感染人類細胞,但尚缺乏動物實驗數據,病毒感染能力不代表一定會有效人傳人,因此仍需謹慎評估。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講座教授施信如 進一步說明,若要確認 HKU5-CoV-2 是否具備引發人類疫情的能力,需進行以下研究:
1.動物模型試驗——測試病毒在人類與動物宿主間的適應能力。
2.人群血清學調查——確認是否已有人類感染此病毒的跡象。
3.病毒基因組進化與適應性研究——追蹤病毒突變與進化狀況。
4.病毒環境監測——確定病毒是否存在於環境中,並追蹤可能的中間宿主。
5.病毒複製與免疫逃避研究——了解病毒如何影響人體免疫系統,並評估可能的防範對策。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HKU5-CoV-2 由於能夠感染人類細胞,因此引發各界關注,但要導致大規模疫情,病毒必須具備在人體內複製、有效人傳人,且需具備足夠的致病性,目前仍無明確證據顯示該病毒符合這些條件。
曾淑慧進一步解釋,過去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及 COVID-19之所以能引發全球大流行,皆是因為它們能夠在人類細胞內複製、經由飛沫或接觸傳播,並造成嚴重症狀與死亡。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評估 HKU5-CoV-2 引發大流行的機率不高,但疾管署仍會密切監測研究進展,若有新風險將適時發布警訊。
針對本次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吳弘毅也強調,許多冠狀病毒最初皆是在蝙蝠身上發現,因此研究蝙蝠病毒對公共衛生至關重要。持續追蹤並累積病毒數據,有助於日後防範新興傳染病,若未來發生人類疫情,能夠迅速設計檢測試劑、藥物或疫苗。
吳弘毅提醒,雖然 HKU5-CoV-2 具備感染人類細胞的潛力,但目前研究僅限於實驗室內測試,尚未證實其在自然環境下的傳播風險。因此,他建議各界應審慎看待此研究,但無須過度恐慌。
整體而言,HKU5-CoV-2 雖具備感染人類細胞的潛力,但目前無證據顯示其具有人傳人能力,其致病性與傳播風險仍有待更多研究確認。儘管 WHO 目前評估該病毒引發大流行的機率低,疾管署仍將持續監測,確保國內防疫安全。學者則建議應以科學態度審慎評估新病毒的威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