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 醫學會示警大規模離職 邱泰源籲靈活調住床比例

2025-02-24 12:16:40
948
台灣急診壅塞問題日益嚴峻,台灣急診醫學會警告,今年的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如果問題持續未解,可能導致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並影響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對此,部長邱泰源喊話醫院靈活調整住床比例與增加急診醫護人力,今天將與台灣急診醫學會舉行會議討論。
台灣急診壅塞問題日益嚴峻,台灣急診醫學會警告,今年的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如果問題持續未解,可能導致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並影響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對此,部長邱泰源喊話醫院靈活調整住床比例與增加急診醫護人力,今天將與台灣急診醫學會舉行會議討論。
根據衛福部急診即時數據,截至23日上午9時30分,全台各大醫院的急診等待住院人數嚴重超標:
林口長庚醫院:127人
台大醫院:83人
高雄長庚醫院:70人
永康奇美醫院:63人
中國附醫、成大醫院:各58人
土城醫院:53人
部立雙和醫院:52人
義大醫院:50人
這些數據顯示,急診室的住院待床人數遠超負荷,病人無法即時轉入病房,導致急重症患者被迫長時間滯留急診,形成所謂的「急診出口阻塞」,進一步加劇整體醫療體系的壓力。
台灣急診醫學會指出,急診壅塞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流感、腸胃炎等輕症患者湧入,而是可利用住院床位的不足。近來,因為護理人力短缺、醫院調配不當等問題,許多醫院選擇關閉病房,導致急診患者無法順利住院,形成壅塞。若政府僅著眼於分流輕症患者,而未解決住院資源調度問題,恐怕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急診醫學會強調,目前政府所提出的短期應變措施,如「要求醫院靈活調整住床比例」、「落實分級醫療」,其效果有限,因為醫院並未受到強制要求,執行力不足。醫界建議,政府應透過更明確的強制性措施,如急診住院強制開床、提供醫院財務補償等方式,才能真正紓解壅塞。
面對醫界的警告,衛福部部長邱泰源23日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已召集各縣市衛生局、醫學中心及醫師公會召開會議,並與台灣急診醫學會保持密切討論,擬定短、中、長期解決方案:
1.短期措施:呼籲醫院調整住院病床比例,增加急診可用床位,減少住院等待時間。
2.中期規劃:強化醫院病床調度,確保病人能有效轉入合適的醫療機構。
3.長期改革:調整健保支付政策,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優先收治急診病人,並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確保突發狀況時能迅速啟動應對方案。
此外,衛福部醫事司強調,已在本月8日與13日兩度舉行會議,並預計於24日再度開會,與醫學會、各醫院急診部主任討論應對策略,確保醫療機構能夠迅速調整資源,緩解急診壅塞問題。
對於衛福部的應對方案,醫界仍有諸多質疑。台灣急診醫學會秘書長李智晃表示,政府雖然呼籲醫院調整病房比例,但實際上醫院因經濟考量,往往不願意配合,因為開放更多急診住院床位,可能會影響門診收益。若無適當的獎勵或補償機制,醫院難以主動配合政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醫學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建立強制急診住院配床比例,確保在急診壅塞時,醫院必須開放足夠病房收治病人。
•設立財務補償機制,對於因應急診壅塞而開放病床的醫院,提供健保補助或獎勵,減少財務負擔。
•推動急診住院替代方案,如發展「在宅急症照護」與「OPAT(門診抗生素治療)」模式,減少病人住院需求,降低急診待床壓力。
•設立即時監測系統,掌握各醫院實際可用病床數據,確保病床資源能夠靈活調度。
此外,針對政府可能放寬護病比(即每名護理人員照護的病人數)以解決醫院人力不足問題,外界則擔憂這可能導致照護品質下降。李智晃表示,這應該只是暫時性應變措施,不應作為長期政策,並應同步提供護理人員薪資補助,確保醫療品質不受影響。
台灣急診壅塞問題已成為醫界與政府必須正視的緊急醫療危機。隨著住院待床問題惡化、醫護人員負擔加重,醫學會示警,若不盡快改善,將可能引發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讓醫療體系陷入更嚴重的困境。儘管政府已提出多項應對措施,但醫界認為,若缺乏強制力的規範與誘因,醫院恐怕難以真正落實政策,導致急診壅塞問題持續惡化。
【圖片來源:中央社】
根據衛福部急診即時數據,截至23日上午9時30分,全台各大醫院的急診等待住院人數嚴重超標:
林口長庚醫院:127人
台大醫院:83人
高雄長庚醫院:70人
永康奇美醫院:63人
中國附醫、成大醫院:各58人
土城醫院:53人
部立雙和醫院:52人
義大醫院:50人
這些數據顯示,急診室的住院待床人數遠超負荷,病人無法即時轉入病房,導致急重症患者被迫長時間滯留急診,形成所謂的「急診出口阻塞」,進一步加劇整體醫療體系的壓力。
台灣急診醫學會指出,急診壅塞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流感、腸胃炎等輕症患者湧入,而是可利用住院床位的不足。近來,因為護理人力短缺、醫院調配不當等問題,許多醫院選擇關閉病房,導致急診患者無法順利住院,形成壅塞。若政府僅著眼於分流輕症患者,而未解決住院資源調度問題,恐怕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急診醫學會強調,目前政府所提出的短期應變措施,如「要求醫院靈活調整住床比例」、「落實分級醫療」,其效果有限,因為醫院並未受到強制要求,執行力不足。醫界建議,政府應透過更明確的強制性措施,如急診住院強制開床、提供醫院財務補償等方式,才能真正紓解壅塞。
面對醫界的警告,衛福部部長邱泰源23日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已召集各縣市衛生局、醫學中心及醫師公會召開會議,並與台灣急診醫學會保持密切討論,擬定短、中、長期解決方案:
1.短期措施:呼籲醫院調整住院病床比例,增加急診可用床位,減少住院等待時間。
2.中期規劃:強化醫院病床調度,確保病人能有效轉入合適的醫療機構。
3.長期改革:調整健保支付政策,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優先收治急診病人,並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確保突發狀況時能迅速啟動應對方案。
此外,衛福部醫事司強調,已在本月8日與13日兩度舉行會議,並預計於24日再度開會,與醫學會、各醫院急診部主任討論應對策略,確保醫療機構能夠迅速調整資源,緩解急診壅塞問題。
對於衛福部的應對方案,醫界仍有諸多質疑。台灣急診醫學會秘書長李智晃表示,政府雖然呼籲醫院調整病房比例,但實際上醫院因經濟考量,往往不願意配合,因為開放更多急診住院床位,可能會影響門診收益。若無適當的獎勵或補償機制,醫院難以主動配合政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醫學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建立強制急診住院配床比例,確保在急診壅塞時,醫院必須開放足夠病房收治病人。
•設立財務補償機制,對於因應急診壅塞而開放病床的醫院,提供健保補助或獎勵,減少財務負擔。
•推動急診住院替代方案,如發展「在宅急症照護」與「OPAT(門診抗生素治療)」模式,減少病人住院需求,降低急診待床壓力。
•設立即時監測系統,掌握各醫院實際可用病床數據,確保病床資源能夠靈活調度。
此外,針對政府可能放寬護病比(即每名護理人員照護的病人數)以解決醫院人力不足問題,外界則擔憂這可能導致照護品質下降。李智晃表示,這應該只是暫時性應變措施,不應作為長期政策,並應同步提供護理人員薪資補助,確保醫療品質不受影響。
台灣急診壅塞問題已成為醫界與政府必須正視的緊急醫療危機。隨著住院待床問題惡化、醫護人員負擔加重,醫學會示警,若不盡快改善,將可能引發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讓醫療體系陷入更嚴重的困境。儘管政府已提出多項應對措施,但醫界認為,若缺乏強制力的規範與誘因,醫院恐怕難以真正落實政策,導致急診壅塞問題持續惡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