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5年 世衛敦促中國分享疫情起源資訊

2024-12-31 10:14:32   1937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已滿五年,對全球公共衛生、經濟與日常生活帶來深遠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30日再次敦促中國分享疫情起源的相關數據與資訊,強調了解病毒起源對於科學研究和全球公共衛生防禦的必要性,並呼籲國際社會展現更高透明度與合作精神。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已滿五年,對全球公共衛生、經濟與日常生活帶來深遠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30日再次敦促中國分享疫情起源的相關數據與資訊,強調了解病毒起源對於科學研究和全球公共衛生防禦的必要性,並呼籲國際社會展現更高透明度與合作精神。

根據世衛組織聲明,該機構於2019年12月31日首次接獲其駐中代表處轉達武漢市衛生部門對「病毒性肺炎」病例的通報。然而,隨後疫情在武漢迅速蔓延,並於2020年初進一步擴散至全球,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各國經濟受創,公共衛生系統也一度陷入癱瘓。

疫情初期,中國對疫情資訊的披露受到國際批評。最早警告疫情的醫生李文亮曾遭公安部門「訓誡」,疫情的真實情況也未能及時向國際社會公布。直到2021年,世衛專家團隊才獲准進入中國進行「聯合調查」,但當時許多原始證據已遭清理,溯源工作因此面臨諸多限制。

世衛組織表示,疫情起源的研究是道德與科學的「當務之急」。聲明中強調:「沒有透明度、共享與合作,全球將無法充分預防或應對未來的傳染病及大流行病。」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日前指出,雖然世界從COVID-19疫情中學到了重要教訓,並採取措施加強防禦,但若下一場大流行今天發生,全球仍將面臨與五年前相似的薄弱環節。

根據世衛統計,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平均預期壽命下降了1.8年,回到2012年的水準。同時,各國針對下一次疫情的應對能力仍存分歧。自2021年起,世衛194個成員國開始談判一項全球防疫條約,內容涵蓋預防、準備與應對大流行的策略。然而,儘管在基本原則上已取得共識,重要的細節仍進展緩慢,完成談判的最後期限預計為2025年5月。

譚德塞強調,國際社會必須加速行動,填補現有防禦體系的漏洞。他警告,若無實質進展,未來的大流行可能再次對人類社會構成毀滅性威脅。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