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專法草案預告兒少孕婦禁吃 擬原民文化不受限

2024-12-23 11:59:02   802

為有效降低檳榔對健康的危害,衛生福利部日前預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針對嚼用對象、禁檳場所、業者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規範。草案同時考量台灣多元文化特性,在禁令中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與祭儀用途提供例外條款。

為有效降低檳榔對健康的危害,衛生福利部日前預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針對嚼用對象、禁檳場所、業者管理等多方面進行規範。草案同時考量台灣多元文化特性,在禁令中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與祭儀用途提供例外條款。然而,此舉引發檳榔業者、生產者及學者間不同反應,健康防制與文化保護的平衡成為關注焦點。

根據草案規定,檳榔被列為第1類致癌物,衛福部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健康風險極高。草案明訂未成年人與孕婦禁止嚼用檳榔,違者最高可處25萬元罰鍰;在禁止嚼用的場所,包含學校、醫療機構、大眾運輸工具等,也明確規定禁止嚼用,違規者最高可處1萬元罰鍰,並需接受戒檳教育。

此外,草案要求影視作品中若強調或渲染嚼檳榔情節,須加入健康警語或調整播出時段,避免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草案特別設計了文化例外條款,允許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使用檳榔不受相關規定限制。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這是基於尊重多元文化的考量,並開放60天的預告期供外界提出意見。

草案一出,引發檳榔業者與種植者的憂慮。屏東檳榔種植者表示,過去並未享有政府補助,若法案實施,生計恐將雪上加霜。儘管政府鼓勵轉種其他作物,如可可或百香果,但因缺乏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讓部分農戶對轉型心存疑慮。

檳榔大盤商莊信宗則認為,紅唇族的減少已是趨勢,年輕人幾乎不再嚼檳榔,市場需求自然萎縮。他建議政府讓檳榔業自然消退,避免加速衝擊基層勞工的生計。

與菸害防制法不同,此次草案未規劃類似「檳榔捐」的財源設計,而是優先編列公務預算支持相關執行工作。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課徵檳榔捐可能引發誤解,似乎間接將檳榔視為經濟產品,不利防制成效。

他進一步指出,檳榔在部分族群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應先普及健康危害觀念,再觀察其使用情況,避免激烈措施造成文化及經濟層面的衝突。

衛福部的「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旨在守護國民健康,但也面臨多元文化融合社會中的挑戰。未來如何在降低檳榔健康危害與尊重文化之間取得平衡,將是草案通過與落實的重要課題。

目前,草案的預告期將持續至2025年2月17日,衛福部歡迎各界提出建議與意見,以期在健康防制與文化保護之間找到最適合台灣社會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翻攝自台灣檳榔臉書】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