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時鐘快轉17秒 肺癌蟬聯10大癌症榜首、大腸癌居次

2024-12-20 12:35:40
98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9日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去年新增癌症確診人數達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相當於平均每4分2秒即新增一例癌症病例,比前一年的4分19秒快了17秒,報告內容顯示,肺癌再次蟬聯十大癌症榜首、大腸癌居次。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9日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去年新增癌症確診人數達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相當於平均每4分2秒即新增一例癌症病例,比前一年的4分19秒快了17秒,報告內容顯示,肺癌再次蟬聯十大癌症榜首、大腸癌居次。
根據報告,肺癌以1萬7982人的確診人數再次位居十大癌症榜首,並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自111年7月1日起,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出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大幅提高了早期肺癌檢出的比例。統計顯示,110年的肺癌早期(0+1期)個案比例為35.5%,至111年增加至38.5%。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篩檢政策成效顯著,早期發現有助於降低肺癌的死亡率,「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果」。
然而,肺癌的發病成因依然存在許多未知數。陳晉興表示,雖然抽菸率下降及空氣污染的改善對肺癌發病率有正面影響,但肺癌新增病例數仍未減少。國健署預測,到2025年,肺癌的新增病例數可能達到2.8萬例,並在高峰後趨於穩定。
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大腸癌與女性乳癌。大腸癌以1萬7643例位居次席,曾蟬聯15年榜首的地位已被肺癌取代。乳癌則以高達1萬5530例的確診人數成為女性癌症中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大腸癌的高發病率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國健署提醒民眾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腸道異常;而乳癌則建議透過乳房X光篩檢進行早期檢查,以降低晚期診斷的風險。
男性癌症中,攝護腺癌的排名從110年的第五位躍升至第三位,反映出自費健康檢查的普及對於癌症早期診斷的貢獻。台北榮總泌尿科醫師黃志賢指出,許多民眾以為攝護腺癌會伴隨症狀如頻尿或夜尿,但實際上早期多無明顯徵兆,往往發現時已屬晚期。隨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測與肛門指檢的推廣,越來越多早期患者得以被診斷出來,晚期病例比例也因此下降。
不過,長期治療攝護腺癌的藥物可能對骨質、心血管功能及認知能力造成影響。專家建議,有家族史的男性應從45歲開始定期檢查,若有疑似症狀也應盡早就醫。
今年的報告顯示,女性癌症中,子宮體癌重新進入前十名,以3541例取代了去年的胰臟癌。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江盈澄指出,子宮體癌主要以子宮內膜癌為主,肥胖、未生育經驗、荷爾蒙失調等因素均可能增加發病風險。由於其症狀較為明顯,且可以透過腹部或陰道超音波進行早期檢測,因此大多數病例在第一期即被診斷出來。
綜觀10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肺癌今年再度拿下第1位,確診人數為1萬7982人,曾蟬聯15年的大腸癌則居第2,其餘依序為女性乳癌、肝癌、攝護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和子宮體癌。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癌症發生人數增加的背後,部分原因與疫情期間就醫及篩檢減少有關。根據國健署數據,109年癌症新增病例僅增加725例,110年更出現罕見的減少。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就醫與篩檢,導致部分癌症病例延遲被診斷。隨著疫情趨緩,民眾恢復篩檢與就醫習慣,111年的新增病例數因此顯著增加。
面對癌症新增病例的快速增長,專家呼籲民眾提高健康意識,定期進行篩檢,特別是針對高發病率的肺癌、大腸癌、乳癌與攝護腺癌等。國健署也強調,將持續推廣免費篩檢政策,並透過健康教育提升民眾對癌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認知。
根據報告,肺癌以1萬7982人的確診人數再次位居十大癌症榜首,並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自111年7月1日起,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出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大幅提高了早期肺癌檢出的比例。統計顯示,110年的肺癌早期(0+1期)個案比例為35.5%,至111年增加至38.5%。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篩檢政策成效顯著,早期發現有助於降低肺癌的死亡率,「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果」。
然而,肺癌的發病成因依然存在許多未知數。陳晉興表示,雖然抽菸率下降及空氣污染的改善對肺癌發病率有正面影響,但肺癌新增病例數仍未減少。國健署預測,到2025年,肺癌的新增病例數可能達到2.8萬例,並在高峰後趨於穩定。
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大腸癌與女性乳癌。大腸癌以1萬7643例位居次席,曾蟬聯15年榜首的地位已被肺癌取代。乳癌則以高達1萬5530例的確診人數成為女性癌症中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大腸癌的高發病率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國健署提醒民眾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腸道異常;而乳癌則建議透過乳房X光篩檢進行早期檢查,以降低晚期診斷的風險。
男性癌症中,攝護腺癌的排名從110年的第五位躍升至第三位,反映出自費健康檢查的普及對於癌症早期診斷的貢獻。台北榮總泌尿科醫師黃志賢指出,許多民眾以為攝護腺癌會伴隨症狀如頻尿或夜尿,但實際上早期多無明顯徵兆,往往發現時已屬晚期。隨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檢測與肛門指檢的推廣,越來越多早期患者得以被診斷出來,晚期病例比例也因此下降。
不過,長期治療攝護腺癌的藥物可能對骨質、心血管功能及認知能力造成影響。專家建議,有家族史的男性應從45歲開始定期檢查,若有疑似症狀也應盡早就醫。
今年的報告顯示,女性癌症中,子宮體癌重新進入前十名,以3541例取代了去年的胰臟癌。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江盈澄指出,子宮體癌主要以子宮內膜癌為主,肥胖、未生育經驗、荷爾蒙失調等因素均可能增加發病風險。由於其症狀較為明顯,且可以透過腹部或陰道超音波進行早期檢測,因此大多數病例在第一期即被診斷出來。
綜觀10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肺癌今年再度拿下第1位,確診人數為1萬7982人,曾蟬聯15年的大腸癌則居第2,其餘依序為女性乳癌、肝癌、攝護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和子宮體癌。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癌症發生人數增加的背後,部分原因與疫情期間就醫及篩檢減少有關。根據國健署數據,109年癌症新增病例僅增加725例,110年更出現罕見的減少。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就醫與篩檢,導致部分癌症病例延遲被診斷。隨著疫情趨緩,民眾恢復篩檢與就醫習慣,111年的新增病例數因此顯著增加。
面對癌症新增病例的快速增長,專家呼籲民眾提高健康意識,定期進行篩檢,特別是針對高發病率的肺癌、大腸癌、乳癌與攝護腺癌等。國健署也強調,將持續推廣免費篩檢政策,並透過健康教育提升民眾對癌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認知。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