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若明年新技術未成功 製造事業可能分家

2024-12-13 18:48:08   695

美國晶片業巨擘英特爾(Intel)正處於轉型關鍵時刻。在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閃電退休後,臨時領導團隊承認,公司計劃於明年推出的18A晶片製造新技術若未成功,英特爾可能被迫出售其製造事業。

美國晶片業巨擘英特爾(Intel)正處於轉型關鍵時刻。在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閃電退休後,臨時領導團隊承認,公司計劃於明年推出的18A晶片製造新技術若未成功,英特爾可能被迫出售其製造事業。

英特爾長期以設計與製造結合的「整合元件製造」(IDM)模式聞名。然而,隨著晶片製造領域的競爭加劇,英特爾近年來逐漸失去領先地位,甚至錯失了由輝達(Nvidia)主導的人工智慧(AI)熱潮,導致市值縮水超過1000億美元。臨時共同執行長霍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與辛斯納(David Zinsner)近日在投資者會議中表示,若18A技術未能按計劃推出,公司可能不得不出售其晶圓代工部門。

辛斯納透露,英特爾已將晶圓代工部門的財務和營運拆分為獨立子公司,並建立了專屬董事會和業務流程系統。這為未來的完全分離做好準備,但最終決策將交由下任執行長。

根據《日經亞洲》的報導,若英特爾決定出售其製造事業,具備資金、規模與技術能力的潛在買家僅限於亞洲兩大半導體巨頭——台積電與三星。然而,分析指出,美國政府出於國家安全考量,極可能阻止任何外國公司收購英特爾的代工業務。

分析師歐姆(Mike Orme)表示,英特爾代工部門對美國的戰略安全至關重要,無論是現任總統拜登或可能重返白宮的川普都不會輕易開放此交易。他強調,「台積電或三星接近英特爾代工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此外,美國司法與國會兩黨均支持《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序侵害法》(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進一步強化了對外資收購的限制。

即便如此,英特爾在先進封裝技術上的優勢,仍可能吸引台積電的興趣。隨著AI晶片需求激增,台積電的封裝產能面臨挑戰,而英特爾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實力可能成為其戰略補充。

英特爾的技術與市場挑戰直接影響其股價走勢。在臨時執行團隊承認出售可能性後,英特爾股價當日上漲3.28%。同時,台積電等競爭對手可能因英特爾進一步外包代工需求而受益。

不過,若英特爾選擇出售或分拆製造業務,將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特別是對供應鏈與技術合作的重塑。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