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無食品霉豆腐侵台 林靜儀:恐藏肉毒桿菌危機

2024-11-20 10:36:04
453
中國食品霉豆腐在社群平台如 TikTok 上爆紅,不少臉書社團及網購平台也開始出現相關商品推廣。然而,這款食品被指為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即無生產日期、無廠商標示、無衛福部核准標章,可能暗藏肉毒桿菌等健康風險,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公開呼籲民眾勿購買或食用,並警告相關販售行為已違反食安法。
近期,中國食品「霉豆腐」在社群平台如 TikTok 上爆紅,不少臉書社團及網購平台也開始出現相關商品推廣。然而,這款食品被指為來路不明的「三無產品」,即無生產日期、無廠商標示、無衛福部核准標章,可能暗藏肉毒桿菌等健康風險,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公開呼籲民眾勿購買或食用,並警告相關販售行為已違反食安法。
霉豆腐因其鮮豔色澤及重口味受到短影音平台用戶喜愛,但其製程與來源的安全性備受質疑。林靜儀指出,這款食品雖與台灣傳統豆腐乳外觀相似,但生產過程完全不透明,從原料黃豆的存放是否含黃麴毒素,到製作時是否添加不明調味劑或色素,均未經檢驗,安全性難以保證。她強調:「這些未經核准的國外食品,不要購買,更不要食用,若發生健康問題,將求助無門。」
林靜儀特別提醒,霉豆腐的製作過程若未經妥善控管,可能藏有致命的肉毒桿菌。這類罐頭食品若未經適當消毒,少量細菌即可致命。此外,霉豆腐屬高鈉食品,長期攝取可能增加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指出,該產品顏色鮮豔,且菌種不明,可能帶來微生物或毒素污染,潛藏健康危害。
據衛福部食藥署署長莊聲宏透露,目前未有霉豆腐相關產品通過報關進入台灣,已在本地販售的商品多為私自攜帶或走私入境。對此,衛福部已指示地方衛生局加強稽查,一旦發現違法販售行為,將依法查扣並處罰,處理方式將類似先前的「蠟瓶糖」案件。
此外,林靜儀也再次重申,台灣本地的食品供應已經過嚴格的食安控管,民眾如想嚐試外國食品,應選購合法進口並具有檢驗合格標章的商品,避免因貪圖一時新奇而危害健康。
針對霉豆腐與台灣豆腐乳的區別,中華安全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中平解釋,兩者在製作工藝與菌種使用上差異甚大。台灣豆腐乳與臭豆腐的菌種多為益生菌,不會產生有害毒素,而霉豆腐的菌種及原料未知,若使用不當,恐釋放致命毒素,即便高溫烹煮也難以破壞。此外,黴菌毒素具有累積性,可能對肝臟及腎臟造成長期損害。
他進一步指出,發酵過程需嚴格控管溫度、時間及菌株種類,未達標準的製品極易引發食安問題。「發酵與發霉完全不同,霉豆腐的風險在於其製程的不透明性與無人把關。」何中平說。
隨著網路社群興起,不少來自中國的食品如「蠟瓶糖」與「霉豆腐」逐漸進入台灣市場,但這些未經檢驗的三無產品帶來的食安隱患不容忽視。衛福部呼籲民眾,在購買與食用食品時,應選擇合法且有食安保障的商品,避免因一時興起而陷入健康風險。相關單位也將持續強化稽查,防範此類產品對市場秩序及公共健康造成更大威脅。
【圖片來源:中央社】
霉豆腐因其鮮豔色澤及重口味受到短影音平台用戶喜愛,但其製程與來源的安全性備受質疑。林靜儀指出,這款食品雖與台灣傳統豆腐乳外觀相似,但生產過程完全不透明,從原料黃豆的存放是否含黃麴毒素,到製作時是否添加不明調味劑或色素,均未經檢驗,安全性難以保證。她強調:「這些未經核准的國外食品,不要購買,更不要食用,若發生健康問題,將求助無門。」
林靜儀特別提醒,霉豆腐的製作過程若未經妥善控管,可能藏有致命的肉毒桿菌。這類罐頭食品若未經適當消毒,少量細菌即可致命。此外,霉豆腐屬高鈉食品,長期攝取可能增加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指出,該產品顏色鮮豔,且菌種不明,可能帶來微生物或毒素污染,潛藏健康危害。
據衛福部食藥署署長莊聲宏透露,目前未有霉豆腐相關產品通過報關進入台灣,已在本地販售的商品多為私自攜帶或走私入境。對此,衛福部已指示地方衛生局加強稽查,一旦發現違法販售行為,將依法查扣並處罰,處理方式將類似先前的「蠟瓶糖」案件。
此外,林靜儀也再次重申,台灣本地的食品供應已經過嚴格的食安控管,民眾如想嚐試外國食品,應選購合法進口並具有檢驗合格標章的商品,避免因貪圖一時新奇而危害健康。
針對霉豆腐與台灣豆腐乳的區別,中華安全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何中平解釋,兩者在製作工藝與菌種使用上差異甚大。台灣豆腐乳與臭豆腐的菌種多為益生菌,不會產生有害毒素,而霉豆腐的菌種及原料未知,若使用不當,恐釋放致命毒素,即便高溫烹煮也難以破壞。此外,黴菌毒素具有累積性,可能對肝臟及腎臟造成長期損害。
他進一步指出,發酵過程需嚴格控管溫度、時間及菌株種類,未達標準的製品極易引發食安問題。「發酵與發霉完全不同,霉豆腐的風險在於其製程的不透明性與無人把關。」何中平說。
隨著網路社群興起,不少來自中國的食品如「蠟瓶糖」與「霉豆腐」逐漸進入台灣市場,但這些未經檢驗的三無產品帶來的食安隱患不容忽視。衛福部呼籲民眾,在購買與食用食品時,應選擇合法且有食安保障的商品,避免因一時興起而陷入健康風險。相關單位也將持續強化稽查,防範此類產品對市場秩序及公共健康造成更大威脅。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