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野生野菇恐中毒 食藥署:應遵守不採不食

2024-11-06 16:54:18
466
台灣近年來接連發生數起野菇中毒個案,其中最常見的是誤食毒性強烈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因外觀與部分可食性蕈菇相似,易被誤認為可食用菇類,導致誤食中毒的情況層出不窮。
台灣亞熱帶氣候適合各類蕈菇生長,尤其雨後更易於農地、草地和山間出現,但採食野菇風險高,易引發中毒事件。台灣近年來接連發生數起野菇中毒個案,其中最常見的是誤食毒性強烈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因外觀與部分可食性蕈菇相似,易被誤認為可食用菇類,導致誤食中毒的情況層出不窮。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等毒菇全株有毒,攝入後可導致急性腸胃不適甚至器官損傷,嚴重者恐危及生命。近期一名69歲男子採食20朵自行摘取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幻覺和尿失禁等症狀,聲稱看到幻覺中的「魔神仔」,經尿液檢測,發現含有迷幻性成分「psilocybin」的代謝物,俗稱為魔菇。此類毒素與LSD成分相似,進入體內後可引起迷幻和交感神經興奮,出現頭暈、無力、焦慮、擴瞳、脈搏加速等症狀,甚至有時空錯亂和幻覺等情形,部分症狀會在數小時內消失,但小孩因中毒程度較嚴重,可能引發昏迷、高燒、抽搐甚至死亡。
根據毒藥物防治中心的統計,1986年至2023年間,台灣累計報告了282起蕈類中毒諮詢,平均每年約7.4例,其中綠褶菇引發的中毒事件最多。食藥署指出,近年來隨著蕈菇的營養價值和藥用效果受到關注,許多民眾自行採食野菇的風險增加。以「綠褶菇」為例,此類蕈類含有強烈的腸胃毒素,攝入後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症狀。而擬灰花紋鵝膏含環肽毒素,對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具破壞性。
毒物醫師楊振昌進一步提醒,自行採摘及食用野菇存在較大風險,因多數毒菇與可食菇外觀相似,誤食後可能導致包括肝腎衰竭在內的多種毒性反應。特別是含有amatoxin的毒蕈,如擬灰花紋鵝膏,毒性極高,毒發後死亡風險也較高。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呼籲民眾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避免因誤食野生菇類導致中毒風險,並應避免餽贈親友。若民眾不慎食用野生菇類並出現頭暈、嘔吐、腹痛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同時保留食用的殘餘菇體,以利醫療人員判斷並提供適切治療。食藥署強調,台灣多樣的野生菇類雖在雨後山間或草地隨處可見,但為避免誤食中毒風險,務必以安全為先,避免任意採摘與食用。
【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等毒菇全株有毒,攝入後可導致急性腸胃不適甚至器官損傷,嚴重者恐危及生命。近期一名69歲男子採食20朵自行摘取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幻覺和尿失禁等症狀,聲稱看到幻覺中的「魔神仔」,經尿液檢測,發現含有迷幻性成分「psilocybin」的代謝物,俗稱為魔菇。此類毒素與LSD成分相似,進入體內後可引起迷幻和交感神經興奮,出現頭暈、無力、焦慮、擴瞳、脈搏加速等症狀,甚至有時空錯亂和幻覺等情形,部分症狀會在數小時內消失,但小孩因中毒程度較嚴重,可能引發昏迷、高燒、抽搐甚至死亡。
根據毒藥物防治中心的統計,1986年至2023年間,台灣累計報告了282起蕈類中毒諮詢,平均每年約7.4例,其中綠褶菇引發的中毒事件最多。食藥署指出,近年來隨著蕈菇的營養價值和藥用效果受到關注,許多民眾自行採食野菇的風險增加。以「綠褶菇」為例,此類蕈類含有強烈的腸胃毒素,攝入後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症狀。而擬灰花紋鵝膏含環肽毒素,對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具破壞性。
毒物醫師楊振昌進一步提醒,自行採摘及食用野菇存在較大風險,因多數毒菇與可食菇外觀相似,誤食後可能導致包括肝腎衰竭在內的多種毒性反應。特別是含有amatoxin的毒蕈,如擬灰花紋鵝膏,毒性極高,毒發後死亡風險也較高。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呼籲民眾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避免因誤食野生菇類導致中毒風險,並應避免餽贈親友。若民眾不慎食用野生菇類並出現頭暈、嘔吐、腹痛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同時保留食用的殘餘菇體,以利醫療人員判斷並提供適切治療。食藥署強調,台灣多樣的野生菇類雖在雨後山間或草地隨處可見,但為避免誤食中毒風險,務必以安全為先,避免任意採摘與食用。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