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增4例添1死創新高 特點未戴口罩、沒碰汙泥

2024-11-05 17:51:18
390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上週增4例本土類鼻疽確診及1例死亡,今年累計確診與死亡數皆創歷年同期最高。死亡病例為高雄市60餘歲男性,有多重慢性疾病,且颱風期間未戴口罩。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最新公布資料顯示,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並有1例死亡,今年累計已達105例確診、21例死亡,雙雙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疾管署警示,颱風過後的土壤及積水中易攜帶類鼻疽桿菌,高齡或免疫力低下族群若接觸汙泥或吸入暴露的病菌,感染風險尤其增高。
根據疾管署最新疫情監測,10月27日至11月2日間,國內新增4例類鼻疽確診病例,年齡介於60至70歲之間,均有慢性病史,3例來自高雄市,1例來自台南市。新增死亡個案為高雄市一名60多歲男性,患有多重慢性疾病,因未戴口罩導致疑似吸入感染,最終不治。疾管署指出,本次新增的4例中有3例患者並無直接接觸污泥或積水的記錄,疑因缺乏口罩防護而吸入病菌感染。
至今,今年國內累計確診105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21例死亡,主要集中在高雄市(80例),其次為台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及台中市(4例)。病例多數集中於65歲以上及50至64歲高風險年齡層,其中69例於颱風凱米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颱風山陀兒後發病,顯見颱風後土壤和積水暴露出的病菌成為傳播源。
類鼻疽由土壤中常見的類鼻疽桿菌所致,該病菌主要存在於土壤、積水和水池等環境,通常經由皮膚傷口接觸被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在颱風或強降雨後,病菌容易經氣流暴露於地面或空氣中,增添吸入性感染風險。類鼻疽的潛伏期平均約9天,短則數小時、長可達21天,感染後症狀範圍廣泛,包括發燒、頭痛、胸痛、咳嗽、咳血、局部腫痛等,嚴重者可引發肺炎、腦炎、敗血症等併發症。
疾管署強調,糖尿病、腎病、肝病、癌症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受損者,感染類鼻疽後發展為重症的機率高,特別應該注意防範。近期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讓土壤中病菌暴露於地表,隨著東北季風增強與颱風季接近尾聲,感染風險依然存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族群若出現發燒、胸痛、呼吸急促等疑似症狀,應即早就醫檢查。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颱風過後的1個月內是類鼻疽感染高風險期,建議民眾進行清掃作業時應避免直接接觸土壤或積水,務必配戴口罩及手套,降低吸入性傳染風險。根據近期監測,部分新增病例雖無明顯的汙泥或積水接觸史,但由於在室內外未佩戴口罩,可能因吸入病菌感染,特別提醒民眾提高防範意識。
【圖片來源:中央社】
根據疾管署最新疫情監測,10月27日至11月2日間,國內新增4例類鼻疽確診病例,年齡介於60至70歲之間,均有慢性病史,3例來自高雄市,1例來自台南市。新增死亡個案為高雄市一名60多歲男性,患有多重慢性疾病,因未戴口罩導致疑似吸入感染,最終不治。疾管署指出,本次新增的4例中有3例患者並無直接接觸污泥或積水的記錄,疑因缺乏口罩防護而吸入病菌感染。
至今,今年國內累計確診105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21例死亡,主要集中在高雄市(80例),其次為台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及台中市(4例)。病例多數集中於65歲以上及50至64歲高風險年齡層,其中69例於颱風凱米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颱風山陀兒後發病,顯見颱風後土壤和積水暴露出的病菌成為傳播源。
類鼻疽由土壤中常見的類鼻疽桿菌所致,該病菌主要存在於土壤、積水和水池等環境,通常經由皮膚傷口接觸被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在颱風或強降雨後,病菌容易經氣流暴露於地面或空氣中,增添吸入性感染風險。類鼻疽的潛伏期平均約9天,短則數小時、長可達21天,感染後症狀範圍廣泛,包括發燒、頭痛、胸痛、咳嗽、咳血、局部腫痛等,嚴重者可引發肺炎、腦炎、敗血症等併發症。
疾管署強調,糖尿病、腎病、肝病、癌症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受損者,感染類鼻疽後發展為重症的機率高,特別應該注意防範。近期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讓土壤中病菌暴露於地表,隨著東北季風增強與颱風季接近尾聲,感染風險依然存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族群若出現發燒、胸痛、呼吸急促等疑似症狀,應即早就醫檢查。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颱風過後的1個月內是類鼻疽感染高風險期,建議民眾進行清掃作業時應避免直接接觸土壤或積水,務必配戴口罩及手套,降低吸入性傳染風險。根據近期監測,部分新增病例雖無明顯的汙泥或積水接觸史,但由於在室內外未佩戴口罩,可能因吸入病菌感染,特別提醒民眾提高防範意識。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