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抽腿,青鳥變孤鳥

2024-10-09 17:11:42   2355

罷樑原本是青鳥的前哨戰,罷樑團體既然可以變成棄子,青鳥也隨時可能變成孤鳥,在民進黨見苗頭不對抽腿時,獨自承受綠營支持者失落的反噬。

單厚之/評論

這個週日(13日)就要舉行基隆市長罷免投票,但罷免的氛圍卻冷到不行,媒體和網路對於罷免的討論度卻越來越低,遠不能和以往的罷免相提並論。「山海公民拆樑行動」發言人李晏榕日前接受UDN TV專訪時說,自己「的確擔心同意票會少於不同意票」。李晏榕的用詞不是「同意票可能無法達到門檻」,而是會少於不同意票,顯見其對投票的結果有多悲觀。

自2016年《選罷法》罷免門檻從「投票率1/2、同意票1/2」的「雙二一」改為「同意票達選舉人數1/4,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的現制,台灣已經經歷過多場的罷免,包括2017年的新北市立委黃國昌、2020年的高雄市長韓國瑜、2021年的桃園市議員王浩宇、2021年高雄市議員黃捷、2021年台中市第二選區立委陳柏惟以及2022年台北市立委林昶佐。

其中韓國瑜、王浩宇、陳柏惟被罷免,黃國昌、黃捷、林昶佐則躲過罷免,黃捷的不同意票還高過同意票。不管被罷免者的姿態是強勢或哀兵,每一次罷免案都引起社會的高度矚目,社會氛圍也是高度對立,「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而這次則是史上空前冷清。

李晏榕在專訪中甚至還說出「不是特別討厭謝國樑,或認為謝是十惡不赦之人」、「純粹以一個『他是個好人』來批評罷免沒有正當性,非常不合理」,這樣低姿態、哀兵的罷免方,也是絕無僅有。若連發動罷免者都說自己「不特別討厭」謝國樑,要如何說服其他人拉謝國樑下馬?

每一次的大型罷免,背後都有政黨和政治力量的推動,只是程度和強度不同,黃國昌、林昶佐能躲過罷免,相當程度是因為藍軍沒有明確的可取代者去整合地方的勢力和動員,而韓國瑜、陳柏惟罷免成案時,挑戰繼任者則已經非常明確了,才能激發藍綠支持者投票的熱情和動力。

這次的罷樑案背後有沒有民進黨的角色,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沒有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和地方公職的幫助,罷樑很可能根本過不了二階段連署的門檻;即便到近日,林右昌也多次在臉書針對罷樑案表達立場。李晏榕在專訪中說這次罷免「因民進黨未主動介入,基本盤可能不會顯著被催出來」,其實並非民進黨沒有介入,而是民進黨事到臨頭抽腿了。

罷免要成功,除了被罷免者的高仇恨值之外,還必須要能持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成為最重要的政治議題,韓國瑜、陳柏惟的罷免案皆是如此。而罷樑在二階段連署前後的確是如此,有青鳥行動的共伴、綠營大罷免的氛圍、藍營要提高罷免門檻的愚蠢行為,的確大幅占領了媒體和網路的版面,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

但之後賴清德卻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戰場,從鄭文燦、柯文哲乃至近期包括「祖國論」、閣員出包等各種大小議題,完全分散了社會對罷樑的關注。綠營的立委們全都撲到京華城和總預算等議題上,誰還有空去關心謝國樑、去動員綠營的支持者?罷樑又怎麼可能樂觀?

反倒是藍營,因為在柯文哲案中沒有角色,加上謝國樑本人的堅持,反而相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惡罷」上。雖然投票的結果應該很難達到謝國樑設定的「8萬不同意票」的目標,但反罷免的氣勢已經逐漸凌駕罷免之上。

近期無論是民進黨與拆樑團體的切割,或是拆樑團體說民進黨沒有介入,其實都是已經預知投票結果可能很不理想,所以要讓「民間」主動承擔失敗的責任,不能把罷免失敗變成「民進黨的失敗」,不能讓民進黨承擔罷免失敗的「後座力」和綠營支持者沮喪的心情。

當初中選會在9/28、10/5、10/13三個可能的投票日中,選定10/13、星期天作為決戰點時,就已經放棄了罷樑這個戰場。三個可能的日期中,星期天必然是投票率最低、最不可能達到罷免門檻的;尤其以雙十國慶團結同心的社會氛圍,舉國關注賴清德國慶的兩岸談話,還會更進一步削弱社會對罷樑的關注。

罷樑和青鳥曾經是賴清德和民進黨認為可以威脅民進黨的「大殺器」,但好大喜功的賴清德卻沒有操作議題、維持熱度的細膩跟耐心,戰場一個接著一個開,想到什麼做什麼;當情勢不對時,轉頭就把罷樑團體當成棄子,擁抱另一個更有熱度、更有利提高自己聲望的議題。

罷樑原本是青鳥的前哨戰,罷樑團體既然可以變成棄子,青鳥也隨時可能變成孤鳥,在民進黨見苗頭不對抽腿時,獨自承受綠營支持者失落的反噬。近日賴清德對綠委下軍令要全員到齊,結果綠委卻反應冷淡、零零落落,正是看透了賴清德薄涼的性格,與其替賴清德賣命卻被「賣」,不如好好經營選區、鞏固政治實力,才是正辦。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