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後腹瀉疫情持續 疾管署估10月初達高峰

2024-09-24 18:00:16   3691

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今(24)日公布,9月15日至21日的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數達14萬6558人次,較前一週增加5.7%,創下近5年同期最高紀錄,預估在10月初達到高峰。

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今(24)日公布,9月15日至21日的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數達14萬6558人次,較前一週增加5.7%,創下近5年同期最高紀錄,預估在10月初達到高峰,疾管署呼籲民眾加強手部清潔和飲食衛生,以防腸胃炎大規模傳播。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第38週(9月15日至2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數達14萬6558人次,較前一週的13萬8677人次上升5.7%。此外,全國在過去四週內(第35至38週)共接獲12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通報數同樣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水準,發生場所以餐飲及旅宿業為最多。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近期的腹瀉群聚案件中,經檢驗陽性確診的病原體主要以諾羅病毒為多,占60%,其次為腸炎弧菌,占25.5%。諾羅病毒具有強大的傳染力,潛伏期約24至48小時,主要透過食物、飲水或接觸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等途徑傳播。腸炎弧菌則以細菌性病原為主,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兩者皆容易引發大規模群聚感染。

疾管署預估,這波腹瀉疫情的高峰可能會在10月初出現,屆時每日就診人次恐達到15萬人。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腸胃炎感染者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可補充電解質。此外,無論是在家或是公共場所,都應加強衛生措施,以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腸胃炎的主要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及發燒,症狀可能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病原種類及個人體質。疾管署特別強調,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可能更為嚴重,需密切注意病情變化。

為防止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建議民眾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尤其是食用帶殼水產如蚵、貝時,應充分加熱煮熟。餐飲及團膳業者則應強化廚房衛生,並定期消毒,工作人員如出現腸胃炎症狀應立即暫停工作,並在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返回工作崗位。

針對可能發生的群聚感染,疾管署呼籲公共場所如學校、餐飲及旅宿場所應加強環境清潔,並對受病患污染的器物進行消毒處理。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時應佩戴手套與口罩,並使用漂白水進行清潔消毒,防止病毒擴散。

疾管署提醒,民眾如出現腸胃炎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在家充分休息,避免帶病外出,以降低傳播風險。相關防疫資訊可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