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晶片製造業面臨人力短缺危機 恐阻礙AI發展

2024-08-14 10:56:18   3480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對相關晶片的需求激增,推動了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主要晶片製造商的業績增長。然而,隨著產能擴展的腳步加快,一個少為人知但日益嚴峻的挑戰逐漸浮現—晶片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勞動力短缺危機。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對相關晶片的需求激增,推動了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主要晶片製造商的業績增長。然而,隨著產能擴展的腳步加快,一個少為人知但日益嚴峻的挑戰逐漸浮現—晶片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勞動力短缺危機。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台積電7月營收增長了45%,達到79億美元,AI晶片需求依然強勁,高效能運算業務占台積電上季度營收的一半以上。然而,隨著這些驕人的業績數字背後,隱藏著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嚴重短缺,可能成為限制晶片產能擴展的最大障礙。

全球晶片產業的擴展需求,使各國政府和企業紛紛投入巨資,希望通過建立新工廠來提升產能。美國尤為積極,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入超過2500億美元於晶片製造業。然而,打造一座現代化的晶片廠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從建設到運營都依賴於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根據麥肯錫的分析,美國晶片業目前每年僅能吸引約1500名工程師和1000名技術人員,遠遠無法滿足未來五年預計將增加的7萬5000人的需求。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到2029年,美國晶片產業將面臨多達14萬6000名工人的短缺。

這一問題在台灣和韓國等全球主要晶片生產地同樣嚴重。這些地區自2012年以來,高等教育入學人數逐年下降,導致科技產業的人才供應日益緊張。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的新工廠,由於人力不足,已經推遲了投產日期。報導指出,這座工廠所需的2200名工人中,有一半仍需從台灣調派,且由於台美兩地工作文化的巨大差異,當地人力的招募和管理變得更加複雜。

除了勞動力短缺,地緣政治風險也是影響晶片產業的一大因素。從台灣的地震到台海兩岸的緊張局勢,再到更廣泛的全球政治壓力,都使得投資者對台積電這類企業的風險越來越警惕。儘管如此,勞動力短缺問題的緊迫性仍然不容忽視。

針對這一危機,產業界和政府亟需尋求解決方案,包括增加教育和培訓機會、改善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晶片產業,以及探討如何在不同國家複製成功的工作文化和管理模式。然而,短期內要彌補這一巨大缺口並非易事,這也為未來晶片產業的持續增長蒙上了一層陰影。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指出,台灣的工程師能在凌晨解決機器故障,而在美國可能需要等到第二天早上,這反映出在全球其他地區複製台灣成功的工作文化面臨的挑戰。儘管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於晶片設計和測試,但在短期內尚難以取代人力在製造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總體來看,隨著全球對AI技術需求的增長,晶片產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正變得愈加嚴峻。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將成為決定未來幾年全球科技產業發展走向的關鍵因素。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