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核心機轉 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可緩解症狀

2024-07-23 14:22:18   2410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團隊發現了顫抖症的核心機轉,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計畫的支持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團隊發現了顫抖症的核心機轉,直指「顫抖」的本質,透過週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原發性顫抖症是一種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在高齡族群中的盛行率為帕金森氏症的五倍,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由於基因和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超過一半的患者對現行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而新興的「深腦刺激術」和「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雖然初始療效超過七成,但療程後期效果逐漸減弱。

潘明楷團隊長期研究顫抖症的致病機轉,利用光電技術開發出小腦腦波技術,找出了顫抖症的核心機制。研究發現,顫抖是由小腦內部的神經不正常共振所引起,小腦神經細胞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平均放電頻率,產生精準且穩定的顫抖頻率控制。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為顫抖是大腦和小腦之間共振的觀點。

研究團隊進一步開發了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tACS)技術,通過干擾小腦共振頻率,成功緩解了顫抖症患者的症狀。這一技術已在小鼠模型中證實可調整顫抖頻率,並在臨床應用中初步顯示出有效性。

潘副教授團隊從疾病形成的定性描述到定量計算,是生醫科學躍進的重要關鍵,期待醫學及光電科技的交匯,能由本質上改變生物學,為生醫產業發展與醫學領域帶來新一波革命。

【圖片來源:國科會提供】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